背景故事
中國北極黃河站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森,是中國建立的第壹個北極科學考察站,於2004年7月28日建成。黃河站是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之後,中國第三個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森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中國在北極地區創造了壹個永久性的觀測和研究平臺,為解決太陽與地球的相互作用、北極地區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系等諸多課題提供了壹個窗口。
目擊者說
講述人:楊惠根,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所所長,黃河站首任站長。
北極科考和南極科考有什麽區別?
北極和南極非常不同。北冰洋的主體是北冰洋,也有壹些島嶼,但是所有的島嶼都有主權。中國的北極科考以北冰洋探險為主,以船載海洋調查為主。但是,為了全面了解北極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僅僅考察北冰洋是不夠的,還需要開展北極地質、冰川、凍土和陸地生態的考察,以及陸地支持的大氣科學和空間科學的觀測和研究。
為什麽黃河站會設在新奧爾森?
首先,中國是《斯匹次卑爾根條約》的簽約國,擁有在斯匹次卑爾根進行科學研究的條約權利,這是中國在該地區建立科考站的法律依據。挪威政府制定了發展新奧爾森作為綠色科考站的政策,使當地能夠擁有不受汙染和幹擾的原始自然環境,便利的交通和通訊條件,提供完善和專業的後勤支持,便於廣泛的國際合作,這為中國在這裏建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黃河站是怎麽建的,長什麽樣?
黃河站的建設本身是比較容易的。根據科考站的功能,對租用的建築進行改造,設置觀測設備和分析實驗室。
黃河站是壹棟小樓,兩層,有實驗室、辦公室、閱覽室、宿舍、儲藏室。小樓頂部有五個小“閣樓”,是北極科學考察的重要設施——極光光學觀測平臺。每年春至秋,不同學科的科考隊員根據任務需要,輪流到駐地開展考察;極夜來臨時,黃河站上會有1到2個極光觀測員進行巡視。其他時候,站上沒有巡檢隊員,但有自動觀測的設備。
黃河站的主要工作是什麽?
北極黃河站是壹個綜合科考站,主要科考項目包括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建立氣象觀測站、建立GPS衛星跟蹤站、調查地球生態環境演變、沿海海洋環境監測、長期冰川監測可行性調查、大氣化學采樣等。
“建站最大的問題是,中國作為後來者,如何建立和擁有自己的研究項目,而不是重復其他北極考察站的項目,為北極研究做出中國獨特的貢獻。”楊惠根說。
“當時,我們已經在南極建立了中山站。中山站和黃河站的磁緯度都在75度左右,基本處於地球同壹磁力線的南北兩端。因此,中國的科學家可以對南極和北極的極光進行* * *軛研究。”楊惠根說,黃河站以日地相互作用為主要研究內容,找到了自己的“中國特色”。
黃河站和周邊科考站有壹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門不能鎖,所有的門都是向外開的。“當地有北極熊。這些是防止熊的措施。壹旦熊來了,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快速跑進樓裏避難。北極熊只會推門,不會拉門,所以門要向外開。”楊惠根說。
2019將迎來黃河站15周年慶。經過我國科學家十幾年的努力,黃河站已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北極考察站,肩負著觀測該地區日地相互作用的國際責任,並取得了壹系列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成果。“近兩年,我國進壹步加強了北極地區的研究,在黃河站實施了北極環境變化業務化觀測。這種持續和長期的觀測將為全球北極監測做出新的中國貢獻。”楊惠根說。
旅遊小貼士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和中國極地研究所共同建設的極地科學博物館位於中國極地研究所,是壹個國家科普基地。在這裏,我們可以回顧中國極地探險的艱苦歷程和巨大發展,領略極地神秘而寧靜的美。同時,科學館展示了壹批珍貴的實物藏品,如極地探險的工具和用品(如雪地車、探險服和集雪器)和極地標本樣品(南極隕石、冰川水、企鵝、海豹和風蝕石),可以讓觀眾更直接地感受極地探險。位於上海的極地科學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參觀前需要致電中國極地研究所(021—58718663)預約。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官網(/)極地影像專欄每天更新長城站和黃河站拍攝的極地影像。
人民日報(2019年2月16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