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遼史》記載,從太祖至世宗這壹期間,遼對定州曾進行多次的掠奪。而定州所屬的曲陽縣境,是定窯窯址所在地。所以遼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來源於中原的磁窯鎮和定州的定窯。
契丹人在其未立國以前,主要是以遊牧、漁豬為業,瓷業是沒有根基的。遼的瓷業成就主要是華北地區漢族燒瓷工人的貢獻。遼瓷以富有遊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壺(因形如雞冠,又稱雞冠壺)、雞腿瓶的造型而聞名於世,並且受到收藏者的珍愛。遼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異,燒瓷品系與工藝也大體與華北白瓷系統諸民窯相同。
遼在歷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國土,為什麼?窮,國土上沒什麼資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著不行,得過來拿點兒,所以遼多次進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窯口定窯,在定州這個地方,曾在宋跟遼的拉鋸戰中五易其手。遼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窯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顯三年(西元928年),遼兵又壹次攻下定州,在那兒待了八個多月,很長的時間。八個月的時間足以把這個地方的經濟以及生產情況了解透徹。遼國當時急需這些人才,不排除壹種可能,就是把這些人才帶走了。所以遼代出了壹種非常重要的瓷器叫“遼白瓷”,非常白,與定窯白瓷非常像,不是專業人員,幾乎不能區分。
遼代瓷器的產生,跟當時遼和北宋之間訂立澶淵之盟有關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這壹年簽訂的澶淵之盟,遼國得了便宜,坐享歲貢,每年宋朝政府該給多少錢就給多少錢,該給多少東西就給多少東西。這個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現,為瓷器奠定了壹個非常好的生產基礎,遼代的瓷器也得以發展。今天能夠發掘出來的遼代的瓷窯大約有七座,離北京最近的壹座就在北京門頭溝。
遼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響。遼三彩跟宋三彩之間,可能相互都有影響。遼代瓷器中還有壹種很特殊的瓷器,方盤,方形的盤子。瓷器壹般都是圓的,上轉盤壹拉就圓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遼瓷為什麼做成方的呢?因為遼在歷史上都是用木頭盤,木頭做成圓的麻煩,做成方的簡單。所以當用陶瓷做的時候,還是沿襲舊制,也做成方的了。
遼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襲唐代陶瓷工藝,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雞冠壺、長頸瓶、鳳首瓶、穿帶壺、雞腿瓶、海棠花式長盤,註壺等。
器物造型有其獨創的風格,如鳳首瓶、長頸瓶、雞腿壇和雞冠壺等,都是中原地區所罕見。有些品種的造型來自契丹族傳統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雞冠壺造型具有明顯的皮革容器的痕跡,有的甚至把皮條、皮扣、皮雕花、皮繩環梁都壹壹表現出來,清楚地保留的遊獵生活的形跡。
遼瓷,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壹朵意蘊迷人的奇葩。它是遼代在繼承唐朝的傳統技術,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區的新工藝的基礎上又發展創新的壹種獨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遊牧民族特點,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剛烈、剽悍的部族氣質,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凝聚和縮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遼河源頭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來,零散地出土過許多精美的遼瓷。
這些瓷器當年都是披發左衽的契丹人在這片土地上簡樸生活的普通擁有。千百年後被農人在民間偶然遇到並挖掘。當上世紀八十年代文保部門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個小村徵集文物,人們紛紛把這些寶貝拿了出來。杯盤碗盞、碟盆盂盒、壺瓶壇罐……這數百件精美的遼瓷,數以千計的遼瓷殘品和標本,演示過當年遼代壹幅多麼立體而又龐雜的社會生活圖景啊。
不管是裝酒,盛水,儲存馬奶和牛乳,還是用作餐飲,那些茶、綠、黃、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紋飾繁雜、顏色用途不壹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靈性地陪伴過人們的生活。可以想像,當壹個彌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來臨,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靜靜綻放在氈帳內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長頸瓶到河邊取水,閃爍不息的水波漫過瓶沿,濺濕了古代的壹片陽光;打獵男子背起箭囊跨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裝滿了水的雞冠壺格外耀眼;壹大戶人家的氈帳裏,壹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陳設有盛滿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來,桌上的盛食器品類上乘,釉色簇新。
遼代瓷器可分兩大類,即中原類和契丹類。
中原類型的瓷器有從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遼地後在當地燒造的。
契丹類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質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無紋。契丹類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鳳格,主要器型有:雞冠壺、長頸瓶、鳳首壺、穿帶壺、雞腿瓶、海棠式盤等。時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雞冠壺是遼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遊牧時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壺,最早的雞冠壺完全模仿皮襄壺,皮革縫制的痕跡很逼真,甚至還堆出皮繩、皮扣;時代越晚,皮囊壺的特徵就越少,有些僅成為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