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1961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1984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1989畢業於紐約藝術家聯合學院;1995參加“中國婦女邀請展”(北京);1998參加《世紀女性》(北京);2000年參加第二屆福岡三年展(福岡);2004年參加“光州雙年展”(光州)等。2006年獲得“馬爹利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是中國實驗藝術的代表人物之壹。
林,出生於陜西,1961,中國最知名的裝置藝術家。她將各種布片、細繩和其他材料組合成壹個巨大的裝置。受AnnHamilton、BarbaraKruger、KikiSmith等女性藝術家的影響,林最初以家居用品等日常用品為表現手段,或用白線包裹或重新組合,表現了她對女性生活和瑣事的思考。長長的白線和麻繩糾纏在壹起,提醒著人們女人已經厭倦了各種繁瑣的家務。從那以後,林開始嘗試將攝影與錄像結合起來。在1998的作品《辮子》中,壹個近4米長的藝術家畫布形象高高懸掛,壹根白色細繩的壹端連接在畫布上,另壹端不規則地拖在地板上,暗示著各種看似不起眼的傳統習俗最終可以形成某種操縱人的文化刻板印象。2002年,藝術家林和她的丈夫王在這裏創作了裝置作品?還是那裏?》照片中,造型奇特的模特身著幽靈般的服飾,出沒於空曠的田野、古樸的花園、停車場等地,象征著當代社會揮之不去的疏離感。
作品:
以下文章轉載於“東方視界”網站:
林:開放的直覺
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解放的方式,懷疑批判的態度對待身邊的壹切事物。
——林·
林,短發,性格急。不笑的時候有點讓人望而生畏,笑的時候卻充滿了天真。作為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之壹,她在裝置藝術和觀念攝影上表現出了強烈的個人風格。
有人評論林的藝術作品中包含著“對女性身份的否定”,但實際上,她“從未否定過自己作為妻子和孩子母親的身份”。女人也是人類的另壹半。“女人”並不意味著“她”做的東西會不如別人。作為壹個女人,林是“因為她是女人而表現女人”。
同樣,林也從來不認為她以前的作品與女權主義有關。“按照西方的理論,婦女運動是自覺發展起來的,而不是誰給了它‘半邊天’的概念。中國從來沒有過女性運動。”
林自然是了。在她的作品中,更多強調的是個人的生活體驗——“壹切都要順其自然。女性的直覺更強。”在林看來,真正的和平狀態是壹種“無欲無求”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和平的、自然的、可嘉的。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第壹代女性藝術家,林的藝術狀態遊走於反抗掙紮、作為女性的表達和試圖與男性平等之間。
目前中國的藝術批評體系對女藝術家的評判標準是雙重的,苛刻的。要求她們有使命感和反抗男權社會的鬥爭意識,要求與男性平等,要求女藝術家讓自己的作品面目全非。不僅如此,女性的壓力還來自家庭,她有社會賦予她的責任,做丈夫,做孩子。這些對林和所有女藝人來說都不容易。壹個女人其實需要超越男人才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經過冷靜的分析,林發現,這種雙重標準和要求實際上是強烈的男性主導,這實際上貶低了個人經驗、個人敏感和直覺在他的作品中的作用——而這些對現在的中國尤為寶貴。
在談到中國當代藝術時,林平靜地說,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當代藝術沒有對世界做出重大貢獻,但中國當代藝術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中國當代藝術無論多麽世界性、有限性、本土化,終究是當代文化的壹部分。在她看來,它高於中國當代的舞蹈、戲劇、歌舞、文學、哲學,當代藝術在中國整個文化中仍然是先進的文化。“不管中國當代藝術有多不靠譜,它還是有建設性的。”
對於“藝術與時尚混搭”如火如荼的現象,林的態度非常尖銳。“作為壹個藝術家,妳應該對時尚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對時尚文化的社會性有自己獨立的批判。”她認為很多藝術家和他們的展覽作品缺乏批判和質疑時尚的精神。“想要用藝術參與時尚,就要看透時尚,要高於時尚,要有意義,要對時尚的健康發展起到建設性的作用。”
林最新的版畫作品是與在世界版畫界久負盛名的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所合作完成的。因為沒有學過版畫,所以在做版畫的時候,用版畫做媒介的時候,她是很開明的。紐約MOMA當代美術館收藏她的作品“是對她的極大肯定——原來版畫還能做到這壹點!”雖然版畫本身是壹種古老的媒介,林可以從壹個新的角度來做這件事。“要以開放的心態,解放的方式,懷疑批判的態度對待身邊的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