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夜》,也被譯為《星夜》(The Starry Night) (荷蘭語:De sterrennacht)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於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的壹家精神病院裏創作的壹幅著名油畫,是畫家的代表作之壹,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有種普遍的說法,由於這是梵高在精神病時期所作,世人普遍認為這是梵高想象出來的美妙情景。有人卻認為,這似乎更是感到安全和隱晦的產物,作為歉意和愛的表示,什麽也沒有了的梵高割下耳朵。由於瘋狂的行為,這由心裏發出的真實情感,就這樣被送入精神病院。而這時期的梵高,事實上卻創作了150多幅作品,精神病人真的有這樣的能力和心情嗎?不能從精神病的認識中擺脫出來,只是不想說也不知道說什麽罷了。藝術並不是越會畫就越理解別人的心情,更不是認識的作品越多,越理解作者的心情。請不要褻瀆悲傷的人。[1] 紅褐混合的火焰預示著要從情境內逃出的痛苦,與畫布頂點的距離也是絕不能逃出的理由,雲層和夜空形成漩渦,不斷的吞進吐出,困惑、解脫、痛苦不停纏繞。平靜的村莊上方占據了大篇幅的瘋狂與悲傷。畫布沒有真正的如“流動的星夜”中說的那樣流動,是悲傷在纏繞著作者,不是畫布,畫境永遠是靜止且立體的,每壹筆都體現著作者當時的心情。時間不同,心境不壹。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暈,不停掙紮著釋放,可終究沒有到達村莊裏面。仿佛幸福沒有照到悲傷裏那樣。
作品含義:
作為表現性的後印象主義畫家梵高的作品,這幅畫有很強的筆觸。油畫中的主色調藍色代表不開心、陰沈的感覺。很粗的筆觸代表憂愁。畫中景象是壹個望出窗外的景象。畫中的樹是柏樹,但畫得像黑色火舌壹般,直上雲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紋理像渦狀星系,並伴隨眾多星點,而月亮則是以昏黃的月蝕形式出現。整幅畫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線條繪畫,表現出壹種寧靜;但與上部粗獷彎曲的線條卻產生強烈的對比,在這種高度誇張變形和強烈視覺對比中體現出了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梵高生前非常欣賞日本浮世繪《冨嶽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沖浪裏》,而《星夜》中天空的渦狀星雲畫風被認為參考並融入了《神奈川沖浪裏》的元素。
作者簡介: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生於荷蘭鄉村的壹個新教牧師家庭。他充滿幻想、走極端,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後他投身於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沈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而當他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的時候,則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這位易於激動而富於神經質的藝術家,在其短暫壹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傑作。他的藝術,是心靈的表現。他並不關註於客觀物象的再現,而註重表現對事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