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原文如下: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壹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全文我翻譯下大概意思是說:
天下人都覺得道太廣泛,沒有個定型,那是因為道包羅萬象,所以才沒有具體的指向,如果有了,那估計就有了限制了。道有三個重點,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因為仁慈,所以無敵,因為簡單,所以廣泛,因為後其身,所以受人推舉。現在丟掉了仁慈、簡單、和處下,那不是找死嗎。仁慈是能守能攻的,上天也是愛戴仁慈之人的。
我們重點說說“久矣其細也夫”!如果說道是能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那麽他經過了那麽久,是不是早已被人們吃透摸準了,現在為什麽還要去追尋這個道呢?
我們壹般覺得看不清的,聽不懂的,都是高深的,可如果壹旦看清了,聽懂了,就覺得是那麽回事了,也就不會覺得玄妙了。這道經歷了很久,人們卻還是認為道是看不透,摸不準的東西,可見他的深妙。
久矣其細也夫是經歷了歷史的考驗,道依然能放光芒,道太寬泛,所以看什麽都不太像,但什麽又都沒法逃脫道的掌控,道無所不能,無所不包。
道的特征有那些呢,細說可以講出很多,老子認為慈是其中壹大特征,慈是不是其細久矣得出的壹個普遍性呢?
人們如果覺得道太縹緲,那麽慈呢?慈是不是仁慈呢,慈愛呢,或是慈悲呢。孟子說仁者無敵,是不是可以說慈故能勇呢?母親愛自己孩子的那種慈愛,可以為孩子做任何事,是不是也是慈故能勇呢?慈悲為懷,放下爭,以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不是也是慈故能勇呢?
有時候看到壹種邏輯,怎麽解釋都覺得對的時候,可能離道也就不遠了。因為道具有普遍性,普適性,是可以搬到任何地方使用的。以道出發,怎麽說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