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鄭曉(1499-1566),字窒甫,號淡泉,浙江海鹽縣人。嘉靖二年(1523)進士,授職方主事。喜披閱舊文牘,盡知天下扼塞和兵馬虛實強弱。兵部尚書金獻民囑其撰《九邊圖誌》,時人爭相傳抄。後以爭“大禮”,被廷杖。大同兵變,鄭曉極言叛軍不可赦,為張孚敬所賞識,欲改置翰林及言官,鄭曉皆不赴,不久即以父喪歸家。至許贊為吏部尚書,調他為吏部考功郎中,逆大學士嚴嵩,被貶為和州(今安徽和縣)同知,遷太仆丞,歷南京太常卿。後改兵部右侍郎,兼副都禦史總督漕運。時大江南北皆為倭寇所擾,漕船幾為阻塞。鄭曉請發庫銀數十萬,造戰船,築城堡,練兵將,積米糧,前後督兵斬倭九百余級。進吏部左侍郎,遷南京吏部尚書。世宗以鄭曉知兵,改右都禦史協理戎政,尋拜刑部尚書。因為上疏反對各衙門私自受理詞訟,要求事權歸壹,為嚴嵩所陷,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十九日被罷落職。鄭曉通經術。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十四日卒,年六十八。隆慶初,贈太子少保,謚端簡。還鄉後,居百可園,園名取意於汪敬民“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建有藏書樓“淡泉書屋”、“獨寤園”,以抄書、藏圖籍以自娛。今已知其收藏有《新編古今事文類聚》130冊,《西域行程記》、《北虜事跡》、《西番事跡》等。藏書印有“淡泉書屋”、“浙西鄭曉圖書印”、“大司寇章”、“談泉”等。
其中《吾學編》被清代列為禁書,其著述和藏書許多原本流落至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子鄭履淮,字叔平,繼承其父遺書,亦有藏書樓為“凝雲樓”。藏印有“凝雲深處清暇奇觀”、“海瀕逸民平泉鄭履淮凝雲樓書畫之印”等。[1]
2成長歷程
編輯
明嘉靖元年(1522)鄉試第壹。
嘉靖二年(公元壹五二三年)進士,授兵部職方主事,著《九邊圖誌》,名噪壹時。張孚敬執政,擬任鄭曉為翰林,鄭曉以父親去世,歸裏不應。許贊為吏部尚書時,調鄭曉至吏部,任考功郎中。因鄭曉除去喬佑等十余名與嚴嵩關系密切的人,又反對嚴嵩之子嚴世藩為尚寶丞,引起嚴嵩不滿,被貶為和州同知。不久,調任太仆丞,歷任南京太常卿、刑部右侍郎,旋改為兵部右侍郎兼副都禦史,總督漕運。時倭寇進犯江淮,漕運受阻,通州人顧表通倭為奸,鄭曉懸重賞捕戮之。又募鹽民為兵,在泰州、瓜州等口岸設防,在通州、如臯、海門等地連敗倭寇,最後圍殲於狼山前後,斬倭寇900余人。
以功召為吏部左侍郎,後升為南京吏部尚書。因其通曉軍事,改任右都禦史,協理軍機大事。在兵部尚書楊博出征期間,鄭曉遷兵部尚書。旋任刑部尚書。時嚴嵩興大獄,重典寬假,每同鄭曉對立。初,在京軍民的訴訟狀,須先投送通政司,再由法司判決。後因嚴嵩胡作非為,各司不遵此規。鄭曉提出按原規章辦,與巡按禦史鄭存仁發生爭論,各不相讓。為嚴嵩所惡,乘詔未下之隙,假意奏請要讓賢引退,激起嘉靖皇帝對鄭曉的不滿,鄭曉終於落職歸家。
曉熟諳典,通達國體,鄭曉精通經學、術數及國家典故,甚孚時望,頗獲時譽。因受權貴傾軋阻扼,不能施展抱負。落職還鄉後,居百可園,園名取意於汪敬民“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著布衣,與鄉裏父老來往交遊。卒後葬海鹽歟城構塍。隆慶初年,追贈太子少保,謚端簡。
3著作
編輯
著作豐富,沒後恐累畀火,什不存壹。至其孫鄭敬仲始搜集為《鄭端簡公文集》十二卷,與《吾學編》、《徵吾錄》、《古言》、《今言》、《鄭端簡公奏議》、《史論》、《策學》、《禹貢圖說》、《四書講意》等,《四庫總目》並行於世。
曉乃朱彜尊母家先祖。《經義考》引鄭氏語每曰「鄭公曉」者是也。(楊果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