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東北三省和北京發現了許多遼代瓷窯遺址,如林動遼商卓柳悅窯、林動白音格勒窯、遼陽將官屯窯、赤峰崗窪窯和北京門頭溝龍泉吳窯。
遼代瓷器以白瓷為主,也燒白釉、黑花、黑釉。白瓷制作較好,受邢窯、定窯影響較大。產品有細、粗兩種,細的可以媲美定窯中的上品。底部刻有“官”字的遼白瓷巾是官窯制品。產品采用來自白建的瑩彩,釉面呈白色,略帶藍色,非常精致。
遼代的瓷器造型多樣。除了燒制中原形式的杯、碗、盤:13101713004秦先生的日用器皿外,還燒制了具有契丹民族獨特傳統風格的器皿,如雞冠壺、戴壺、長頸瓶、三角盤、方盤等。有少量的印、刻、劃、貼花產品,圖案古樸典雅。
金朝是北宋末年(1115)在東北和華北由女真族建立的地方政權。金代陶瓷工業在前壹代的基礎上,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是中國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金代初期東北的瓷器受遼瓷影響很大。多為日用粗瓷,如碗、盤、瓶、罐、枕等。瓶罐往往配有二、三、四系(即耳),這是金代初期瓷器的特點之壹。紋飾簡單散漫,只見白釉黑瓷,與遼代白釉黑瓷極為相似。
北宋末年,連年的宋金戰爭給北方中原的瓷業造成了浩劫,但在金遷都燕京(公元1153)後,中原的瓷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晉代鈞窯繼續燒,生產範圍從河南擴大到河北、山西等地。瓷器比較硬細,灰褐色,釉面有光澤,部分有開釉。釉色仍有月、粉、紫點的特點,品質不遜於北宋。金代鈞窯的紫紅斑瓶,造型優美,琺瑯質光滑,釉色猶如藍天中浮現的滿天紅雲,給人以無窮的色彩變化,顯示了金代鈞瓷的特殊風貌。
金代定窯是北宋定窯的直接延續。過去認為定窯毀於北宋末戰亂,定窯下限為“靖康之變”(公元1126)。隨著北方金代墓葬和江南南宋墓葬對定窯瓷器的不斷發掘。以及在金代定窯遺址發現的定窯瓷器,證明過去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北宋末年,宋金對峙,定窯生產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但到了公元12世紀中葉,定窯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燒出的瓷器又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金代定窯瓷器有精美的白胚、乳白色釉、碗、盤、洗、瓶等。,定期制作。裝飾方法包括印刷和雕刻,其中印刷裝飾是突出的壹種。如1974,河北省曲陽縣出土的金代定窯白釉印枝牡丹紋菊瓣,白天沿菊瓣、器身沿菊瓣對折,制作精美,盤心印枝牡丹紋,印刷清晰生動。
金代定窯瓷器的安裝和燒制方法,除了部分產品仍采用宋代的“過燒”工藝生產“芒口”瓷。部分粗瓷產品采用砂圈疊燒法,即碗心壹次上釉,然後疊燒。這種燒制瓷器的新工藝產量高,成本低,是金代制瓷者的創舉。
金代磁州窯仍以白釉黑花瓷為主,造型和裝飾富有生活氣息。常見的器皿有碗、盤、罐、碟、燈座、枕頭、三腳爐等。裝飾圖案多樣,畫作粗獷豪放,別致生動。比如磁州窯的花鳥紋虎枕,白底黑字,枕為臥虎形,背面為枕面,蘆塘秋鳥繪白釉,是壹幅中國傳統水墨畫。枕底墨書“寇家,大定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公元1162大定二年),是金世宗的年號,是壹件具有年代模式的重要器物,可以作為斷代的標準器。
金代耀州窯仍以燒制青瓷為主,有黑釉、醬色釉和帶黑花的白釉。青瓷釉色多為姜黃,胎質略灰。器皿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瓷器。裝飾紋樣從宋代的蓋身樣式趨於簡單,逐漸變化為刻花或刻圓、六角圖案,還有犀牛滿月紋、八卦紋、水波紋等。裝飾手法以印刷為主,雕刻很少。瓷器的燒制多與定窯相似,器內有壹層未上釉的“不光滑環”。
在金代,除了上述地區生產的瓷器,還有淄博,山西,蕭縣,安徽等瓷窯。,說明在金朝統治的壹百多年間,北方的陶瓷生產雖然受到戰亂的影響,但還是恢復了生產,取得了壹定的成就,在中國陶瓷史上應該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過去認為金代沒有瓷器的偏見應該糾正。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