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石是壽山石系列中的珍品,被譽為“石中之王”。其色澤溫潤可愛,質地細膩,明清以來壹直被印石人奉為“印度王”。田黃石幾百年來壹直受到藏家的喜愛。俗話說“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人開始收藏,明清時期的田黃石更是聞名遐邇。許多達官貴人、學者競相刻意收藏田黃石。相傳清初皇帝祭天,聖案中少不了田黃石。所以田黃石壹直名聲在外,身價倍增。有句老話叫“壹寸田黃壹寸金”。
田黃石作為“石印三寶”之壹,有黃、白、紅、黑四種,其中以黃色最為常見。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略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硬度為2.5,密度為2.65-2.90克/立方厘米。質地致密細膩,潤澤順滑。特別引人註目的是,它的肌肉中隱約可見蘿蔔般的細紋,顏色外濃內淡。表面有時包裹著黃色或灰黑色的石皮,帶紅色格子。作為田黃石特有的外觀特征,素有“無田無紋”、“無田無皮”、“無田無格”之稱。誠然,就其石質而言,純度仍然是最重要的。
田黃石,石中之王,產於福建福州北郊壽山村天坑。它是壽山石中唯壹的幹、隆宸翰、樂天、精的珍品。有“福”(福建)、“壽”(壽山)、“天”(富貴)、“黃”(皇帝專用色)之意,故稱“皇帝石”。它是印石的壹種細、凈、潤、膩、溫、凝的劉德,在清代已成為祭天專用的國石。歷史上,福建巡撫在清代用壹整塊上等田黃刻成“三鏈章”,被乾隆皇帝視為珍寶,代代相傳。鹹豐帝死的時候,把田的印送給了慈禧。末代王朝解體時,溥儀並沒有要所有的寶物,只是把“三通章”縫在壹件棉襖裏。至於民間傳說,田黃石是女子不幸補天時留在人間的寶石。也有人說,田黃石可以驅災避邪,藏田黃燦的人壽命更長。
田黃石的質地是寶潔的,透明通靈,肌肉裏的線條隱隱如絲,明顯細致,就像羅紋壹樣。壽山石的筋有好幾種,但田黃石只有壹種紅盤,壹塊田黃石表面和內部的色調可能會有變化。所以田黃石的方印價值較高。把田黃石鋸成方章,被前人稱為“解石”,古人說“解石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因為從外表很難看出田黃石的色調是否壹致。如果鋸了,可能會漲幾倍,價格可能會暴跌。
田黃石多為蛋形,用手摸會有光滑潤澤的感覺。壹件好的田黃石必須經過藝術加工,包括薄意、浮雕、圓雕、制方章等。田黃石日漸稀缺,價格飛漲,三倍易金理論早已過時。在拍賣市場上,田黃石的價格炙手可熱。壹面重幾十克的田黃老印,售價幾萬或幾十萬元,個頭稍大的上品可以賣到幾十萬或上百萬元。田黃,這種幾百年來壹直為文人所青睞的“老寵”,不僅蘊含著高雅、品味等文化內涵,更因為田黃的石頭稀缺。田黃屬於傳統雕刻石壽山石的上品,產於福建省壽山鄉壽山河西的壹個古砂層中。它已經被開采了數百年。由於多年開采,田黃石已經枯竭,石材價格飆升。以前常說“壹兩黃金壹兩田黃”,壹兩田黃的價格已經比壹兩黃金高好幾倍了。據廣州文物總部專家介紹,1克普通田黃石的要價已經達到3000元。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壽山鄉,有壹條長1千米以上,寬200多米的山澗,是田黃石的起源地。它從石脈中分離出來,獨立形成塊狀。它已經被非典埋沒很久了。這是壹塊無根無脈的石頭。田黃石分為上阪、中阪、下阪三段。上阪在溪流上遊附近,這裏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靈感,顏色略黃,帶白色調。由於上遊水源好,產出的田黃石亮如玻璃。田黃石的上品叫“金包銀”、“田白石”,出自上半區。中板位於西河中段,所產石材多為標準規範,石質潔凈潤澤,色澤濃厚,蘿蔔紋理清晰。田黃石最好的產品,如“田黃亮石”、“金包銀”、“橘皮紅”、“金黃”、“開巴荒”、“雞油黃”等,大多產於此。下阪位於坑頭壹帶,缺乏水可洗性,故石材透明度差,多為桐油色、深赭石色、質地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