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流通量最多的是清代佛像,雖然價格不如明代佛像,因明代佛像佛像存世量很少。故價格較高,相對於清代佛像市場相對比較平穩,時而有高價佛像拍出。壹座清乾隆時期的“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身價被拍賣定格在了110萬元,讓人驚嘆不已。
精美的佛像讓不少人願意花大價錢購買,究其原因,收藏佛像很多人首先是有信仰需求,然後才是投資保值的目的,在家中供奉壹尊上品佛像更彰顯身份。由於明清佛像的工藝精湛,加之存世量較少,所以長期以來,在佛像收藏市場上,明清佛像壹直占據著統治地位,無論是在價格方面,還是受到的追捧程度,都是其它時期的佛像藝術品不能相比的。
佛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佛像無疑支撐著古代中國的整個雕塑體系,代表著壹個時代最高的審美。在眾多藝術品門類裏,也唯獨收藏佛像會讓人畢恭畢敬地說壹聲“請”。
相比其他藝術品門類,佛像收藏的起步比較晚。直到2006年壹尊“大明永樂年施”銘款的鎏金釋迦牟尼佛像在香港蘇富比拍出了1.2359億港元後,佛像突然之間就成為拍賣市場上的熱門板塊。
退回十年前,佛像收藏還僅僅是瓷雜專場中的壹個小門類,如今佛像專場已經成為獨立的藝術品大項,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中人氣最高的專場之壹。但很多新加入的藏家對佛像的知識並不是很了解,再加上佛像的歷史悠久、地域跨度很大,並不是研究中國壹國文化能夠窮盡的。單是在如何斷代這個問題上,很多藏家就已經傷透了腦筋。
柏漫林:佛教造像是集宗教、歷史、美學及工藝價值於壹身的藝術品,體現了深厚的宗教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亞洲,因不同時期、地域和文化的審美差異,佛教造型藝術以不同的題材、工藝和審美意趣,在佛教教義的不斷演化中,體現出風貌各異的美學標準、地域特征和時代氣質。
早期佛教有不立偶像的要求,但隨著大乘佛教的廣泛傳播,佛陀、菩薩的形象也應運而生。伴隨著佛教在貴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統治時期的傳播與發展,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並在各時期形成了諸如犍陀羅風格、秣菟羅風格、笈多風格和薩爾那特風格等特色鮮明的造像風格。
隨著國內佛像收藏的興起,壹些新仿的贗品也開始亮相市場。對於鑒定佛像的真偽,周毛弟認為可以從造型、質地、工藝等多方面考量。“受當時生產工藝的限制,古代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飾都經過了細致的手工雕塑技法處理。而現代仿制品,無論仿得有多逼真,都會流露出壹些現代工藝、機器打磨的痕跡。銅制佛像,首先要看包底、包漿的情況,還要看鎏金的程度。現在經常會有人把鎏金佛像的金刮掉,再做舊後以次充好。此外,從佛像內部觀察,新仿的和舊的差別較大。因為歷經百年、千年的佛像,內部經過自然風化,大多是很幹凈的,包漿也很自然,新仿的內部往往有泥有沙比較臟。”
說到這裏,周毛弟拿起壹座明代彌勒佛銅像,展示了佛像內部,其包漿色澤自然,有壹種自然而然的舊氣,用手摸上去也非常幹凈。“新仿的佛像內部摸起來比較臟,綠銹也很生硬。而對於封底的佛像則要看其底座是否平整幹凈,摸上去有刮痕的,邊緣不平整的佛像就有可能是仿造的。”周毛弟告知,與同時期古董相比,壹尊品相完好的佛像的市場價值目前還比較低。
鑒於傳世的玉佛出土的少造假的多,周毛弟認為藏家應該尤其謹慎,“玉佛主要看整體包漿。傳世的玉佛被前人供奉了幾百年,包漿很光潤,即便是受沁了多數也很漂亮。此外,玉佛的工藝、打磨、光澤也是判斷其真偽的因素。古代玉佛像都是人工打磨出來的,既自然圓潤,又沒有機器的痕跡,而且其光潤的表面也會存在自然的劃痕,這種劃痕是前人供奉時不小心磕碰而留下的,是自然的、不規則的、無意識的劃痕,而現在市場上壹些新仿的玉佛像,其做舊的劃痕都存在人為的規整和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