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在陜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的北阪,壹牧羊老人發現了10面怪異的花崗巖大石。每壹個都圓而見方,上窄下寬,高約3尺,中間微凸,模樣奇特。因為形狀像鼓,發現地又在陳倉山,所以當時人們稱這10面巨石為“陳倉石鼓”。陳倉石鼓上面的文字雖自成篇章,但又有壹定的聯系,將秦國國君獵祭活動的經過以四言詩的形式逐壹雕刻,意在“刻石表功”、“托物遠傳”。
根據詩歌的內容,這十只石鼓分別被命名為靈雨鼓、鑾車鼓、田車鼓、汧沔鼓、車工鼓、吳人鼓、吾水鼓、馬薦鼓、而師鼓、作原鼓。由於石鼓上的文字記述了秦始皇統壹前壹段不為後人所知的歷史,還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因而石鼓身價倍增,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至,壹窺究竟,並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尋名家研究,連當時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書法大家都驚嘆於巨石上篆文的“古妙”!
安史之亂爆發,10面石鼓埋藏荒野!
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安史之亂”爆發,唐肅宗逃往雍城躲避戰禍。聽到石鼓的傳聞後,肅宗心生好奇,下令將10面怪石運下陳倉山,遷往雍城城南(後來的鳳翔縣城之南),與駐紮在這裏的文武百官賞玩。短短幾個月後,叛軍逼近鳳翔,文武百官出逃,石鼓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朝廷對外宣稱石鼓“毀失”。壹時間,天下人為之抱憾。
“安史之亂”平定後,天下得以太平。
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訪到了石鼓的埋藏之處。唐宋八大家之壹的韓愈(時任吏部侍郎)得知此消息後上書朝廷,請求將石鼓轉移到京城太學府內妥善保管並重立其學術。可惜的是,韓愈的請求並未被朝廷所重視,上書的奏折也石沈大海。公元814年,鄭余慶就任鳳翔尹,兼職國子祭酒,主掌國家學術教育。他偶然看到塵封已久的韓愈奏章,深深為之觸動,重新奏請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陳倉石鼓。
於是,曝於荒野的石鼓終於被移送到當地孔廟。可惜的是,由於壹直被棄於荒野,其中作原石鼓莫名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