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印章雖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見之於古書畫上鈐蓋最早者,應以唐太宗“貞觀”年號的聯珠印為始。至於鈐印書畫作者本人印鑒的早期所見為北宋的文同、郭熙、米芾、趙佶和南宋的楊補之、趙孟堅、鄭思肖等人。 書畫鈐印大致可分以下幾種:書畫家個人名章,包括姓名字號、齋堂閣館等;閑章,包括古語妙句、自諷嘲詡、鳥獸花押、隨形騎縫等;鑒藏章,包括歷代帝王收藏鑒賞印、收藏家、鑒賞家的名章等。
鈐好印章除手法和力度外,印泥是不可或缺的。印泥又稱印色,分為朱色、墨色、藍色三種,用法各殊。朱色印泥歷來普遍用於文書、契約、書畫藝術品之上,起著信據、簽押的作用。《北齊書·陸法和傳》曰:“其啟文朱印名上,自稱司徒。”這是用朱蓋印最早見於著錄的。另外,在鑒定書畫作品真偽時,考證圖章印色也能作為判斷的依據。朱色印泥主要是用朱砂、陳年蓖麻油、艾絨等調制而成的。墨色印泥從唐代已普遍應用於圖書及唐人寫經中了。其制法是用最輕細煙龍骨、八寶粉之類與油、艾絨拌合而成。藍色印泥是在明、清之際遇“國喪”(帝皇駕崩),在百日之內官印必須用藍色鈐蓋。
宋代以前,畫家都不在自己的書畫創作上鈐印。宋元以後,鈐印蔚然成風。歷代收藏家對於古代書畫勤勤懇懇、孜孜不倦地進行搜集、鑒定、保護、整理、收藏,使之完整有序地流傳下來,這些脈絡,印章的貢獻是不能泯沒的,清析的述說著書畫的歷史。
在善本圖書與書畫名跡上鈐印,以為鑒定、欣賞、收藏之標識,這在中國歷史悠久。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刻子母連珠文印,四處加蓋。宋徽宗的“雙龍小印”、明代幾個皇帝都用的“廣運之寶”也是廣為運用。清朝乾隆皇帝在這方面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鑒藏印很多,沒有確切數字。除了當皇帝時常用的五璽、八璽,當太上皇用的印璽外,他還有用於紀錄收藏地點的宮殿璽、用於表達欣賞狀態的格言詩文璽,還有放置宮內各殿、避暑山莊、圓明園等處,以方便即興創作、禦題詩文時使用的印璽等等。據說,乾隆鈐蓋的鑒藏印,少則壹方,多則十余方。
縱觀古今名家鈐印也是各有千秋。如,明代大家文征明在大幅作品上鈐小印,而王鐸卻在冊頁小幅上用巨印,近代名家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用印神似國手奕棋,隨意經營,可謂巧奪天工。但是,汲取、遵循古法鈐印的規律,不僅得體大方,而且有鑒古之用,實為裨益多多。
鈐印是目前國內青年書畫家都不太了解的技法常識之壹。很多人都對此壹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