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比較厚重,呈灰色、灰黑色、灰黃色、灰棕色等顏色。鈞窯的基礎釉色是各種深淺的藍色乳光釉,還有玫紫、海棠紅、茄紫、米黃、天青、胭脂紅、朱砂紅、蔥郁綠,以及各種窯變色彩,錯綜復雜,五彩繽紛,不同凡響。鈞窯瓷器上閃現的海棠紅色是由於添加了銅而造成的。此外,銅對窯溫非常敏感。
美麗的紅色只有在合適的溫度和環境下才能燒制出來。稍有偏差,顏色就會變。所以,即使是最有經驗的燒窯工匠,也無法預料鈞瓷出窯後會呈現出怎樣的絢爛色彩。正是這種燒制結果的不確定性,使得鈞瓷的美千變萬化,獨樹壹幟。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軍窯尊”可謂鈞瓷中的精品。它的口邊繪有天青釉,外部則混合了靛藍、玫瑰紫、海棠紅。釉面顏色像趙輝的晚霞壹樣美麗,美極了。
鈞窯瓷器是壹種釉面較厚的器皿,其釉面上往往有壹種叫“蚯蚓走泥”的紋路。這種不規則流動的細線,看起來就像壹條蚯蚓在泥土中遊動。鈞窯瓷器上的“蚯蚓走泥”是燒制工藝上的偶然現象,僅在北宋鈞窯瓷器上存在。這種飄逸的彩色絲綢給物品增添了壹種紋理美。作為鈞窯瓷器的壹個特征,也是文物界鑒別鈞窯瓷器的線索之壹。
元代鈞瓷的發展
元代是鈞瓷蓬勃發展的時期。可以說,元代鈞瓷的生產是宋代鈞窯工藝的繼承和延續,但同時,元代鈞瓷的工藝特點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烙印和民族特色,與宋代鈞瓷有所不同。宋代鈞窯瓷器只供皇室貴族使用,民間禁止私燒。因此,鈞瓷大多精美絕倫。到了元代,鈞窯瓷器已經成為民間最重要的生活用具。
燒制鈞瓷的窯遍布全國。因此,這壹時期雖然鈞窯瓷器大量燒制,但人們往往只追求鈞瓷生產的數量,而忽略了鈞瓷的質量。整個元代鈞瓷量大質粗,精品大大減少。與宋代的鈞瓷相比,元代的鈞瓷品種單壹,器物數量多。
給人沈重的感覺。從瓷釉來看,胎質和琺瑯質粗糙,釉厚不均勻,有的釉太厚,釉大量下垂、聚攏,達到“垂如蠟”的程度;薄釉露胎處可見輪胎上的輪指和刀痕。燒制後釉面上有很多氣泡和棕眼,光澤度也差。釉色多為天藍色和月光色。器身上的紫窯斑往往形成密集的雲狀,或聚成物體狀,沒有宋代鈞窯漂亮。而且元代鈞瓷的釉壹般不到底,也沒有護胎釉,往往會露出胎底。元代鈞瓷的形制不僅比宋代大得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也獨具特色。袁俊在器物表面的堆雕、洞雕等裝飾手法,是宋代鈞窯瓷器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