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紋鏡在唐代非常流行,很多唐詩都有吟誦。孟浩然《與張明府對鏡嘆》曰:“妾有蟠龍鏡,光清長。”盛唐時,蟠龍鏡作為貢品獻給皇帝,龍為護老而作的《鑄鏡》曲:“蟠龍,藏於鏡中。師中有象,變化無窮。雲吹霧吹,雨吹風吹。尚卿仙子,快來獻上妳的聖智。”這就是證據。在中國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征,所以盤龍鏡也被稱為“皇帝之鏡”。白居易《新樂府百煉之鏡》中有雲:“背上有飛龍,人皆稱帝鏡。”在李白的《兩個為美而痛的鏡子》中,既有盤龍鏡,也有金鵲鏡。李賀也有《美人梳頭歌》:“雙鸞以秋水光開鏡,解鏡中站。”戴樹倫《宮詞》:“鏡中擔愁,聲裏明月羊夢。”這些詩也是對當時非常流行的《鳥鏡報》的壹種褒獎。通過詩歌,我們可以感受到鳳舞花開的圖案,充滿了青春的活力,也是對和平與繁榮的描述。薛濤的“有時嫦娥鏡鎖,瑤臺霞彩雕”,大概是嫦娥奔月女神圖案的童話鏡吧。
特殊工藝鏡,如金銀平鏡、珍珠母鏡、金銀背鏡等,因其特殊的原材料和制造工藝,成為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的瑰寶。王建《老婦對鏡嘆》:“結了婚,鏡還在,金繪雙鳳背。”詩中的銅鏡是壹面鍍金的鏡子,反映了主人對鏡子的珍惜。
在唐詩中,有很多用鏡子作為定情信物、送禮和占蔔工具的描寫。羅秋詩《碧虹兒》:“鳳斷鶯怨轉深,百年難耐。紅兒若見隋朝,平白再尋。”吟唱第二次輪回的故事;在杜牧的《破鏡重圓》中,“美人錯過鏡,又逢君”,指夫妻分離,重逢無望;唐玄宗在9月5日生日那天鑄了壹面“千年鏡”送給大臣們。還有壹首詩為證:“若鑄鏡千年,光出百煉金術。分會給團後,見像見心。”關修的“舊意為友人所知”,“客自遠方來,留我銅鏡在後”,是友人的饋贈。
用銅鏡占蔔自唐代開始流行,俗稱“鏡聽”或“鏡蔔”。唐·王劍《鏡中聽言》曰:“與鏡成婚,夫遠行聽之。”李括《鏡中聽言(古之鏡中聽言,猶今之卦)》:“往日長臉,今夜聽新聞。”《鏡中聽》《但願能見千裏行人》比施堅武的《燈前看銅鏡,白插十二行金釵》深刻得多,也長得多。註:我是網上摘的,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