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石就產在安徽省靈璧縣。據說古人以“靈璧”二字名縣,是取其“山川靈秀,石皆如璧”之義,使得物與地同名,石與璧並駕,可以想見人們對靈璧石何等珍愛了。靈璧縣東北部綿延十幾座山脈中都產有靈璧石,其中又以磬雲山之靈璧石最為著名,遠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就被人們發掘並用於制作當時重要的樂器——特磬,因此又被稱為“磬石”和“八音石”。此石黑亮如漆,石質細膩潤滑,且叩之有聲,音韻悅耳動聽,為靈璧石中華之珍品。靈璧石不但聲美(玉振金聲,清越悠揚)、色美(五彩紛呈,光亮潤澤),其形更美,天上飛禽,地下走獸,人類精靈世上萬物,無不包羅。均是不假雕琢,渾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而且石質堅貞,硬度在6-7度之間,是“石之堪作玩者”(明 王守謙《靈璧石考》)。宋代詩人方巖還專門寫了首長詩《靈璧磬石歌》,贊曰:“靈璧壹石天下奇,聲如青銅如玉》…………”
靈璧石不僅開發早,而且盛名久享,在奇石家族中歷來占據著顯赫的地位。宋代杜綰所著的《雲林石譜》匯載石品116種,靈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紹,且評述文字最多;明人文震亨撰寫的《長物誌 水石章》中稱:“石以靈璧為上,英石次之”;清代趙希鵠在其所著《洞天清祿集 怪石辨》中也把靈璧石排在第壹位,並說辯靈璧石的特點和真偽:“色如漆,間有白紋如玉,叩之聲清越如金玉,以利刀刮之略不動。”“偽者多以太湖石染色為之,蓋太湖石亦微有聲,亦有白脈,然以利刀刮之則成屑。”另外,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張應文的《論異石》、清代謝的《金玉瑣碎》等專著中都對靈璧石進行了詳細的記載,並將其放在重要的地位。明代的王守謙還著有《靈璧石考》,專門研究和探考靈璧石。
歷代的壹些文人雅士也與靈璧石結下了不解這緣。據《蘇子瞻集》載:宋元豐八年,東坡離黃州去金陵、揚州等地,道經靈璧,訪張氏蘭臯園,見壹塊“作麋鹿宛頸狀”的靈璧石,甚愛,意欲得之,乃作《醜石風竹圖》於張氏臨華閣璧上,主人喜,以此石相贈。嗣後,東坡先生還專門作《靈璧張氏園亭記》壹文以表紀念。“石癡”米芾更與靈璧石結下奇緣,以至每見靈璧石必拜,並口稱“石兄”。據《靈璧誌略》載:“米上司楊傑曾攫得他壹塊心愛的靈璧石,”米以楊奪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屢以書請之,競不復得。“留下了壹段兩賢相爭的佳話。乾隆皇帝受靈璧石之美所染,禦賜其“天下第壹石”的美號。薄松齡也是靈璧石的藏家,至今在其紀念館仍陳列著他當年收藏的數件靈璧石珍品。
靈璧古石,尤其是其中的名石,稱利舉步之寶,然滄海桑田,歷遭百劫,現存世者寥寥。今靈璧縣城西關電影院西側,為北宋蘭臯遺址,有靈璧石壹座,瑰偉異常,是故園遺址,北京的壹些公園亦多處存有靈璧古石,如社稷壇西門外小土山之南的壹座靈璧石,上面刻有乾隆禦書“青蓮朵”三字,原是南宋杭州德壽宮的陳列物,乾隆南巡時運往北京的,瓊花鳥上普安殿、正覺殿、見春亭、巒影亭壹帶的假山,其中有不少靈璧石,嵯峨峭峙。故宮禦花園欽安殿左右的假山,亦有很多靈璧石散疊其中。另外,蘇州網獅園“看松讀畫軒”和“冷泉亭”內各有靈璧石壹座,特別是冷泉亭中的壹座,狀如蒼鷹殿翅,玲瓏剔透,色極清潤,摩挲聲響,是靈璧石中難得的珍品。廣洲南方戲院內有壹座靈璧石,高丈余,立於藥洲水上,黛色熒熒。氣貌岸然,當時命名“九曜石”,上有熙寧諸公題銘,其中以北宋書法大家米芾所書“藥洲”題刻最為著稱。河南開封相國寺內尚存靈璧石壹座,座下鐫刻“艮嶽遺石”四字,據考為北宋遺石,彌足珍貴。
靈璧石歷史上曾有三次較大規模的開掘。壹次是北宋中後期,先是當地人士采石築園,或為清供,經蘇軾、米芾等稱揚,名聲愈噪,直到徽宗修築艮嶽石,達到高潮。此後即少有人問津,這種局面壹直持續到明萬歷年間。王守謙稱:“國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無聞,即問之士著者,亦竟不知靈璧石為何物。”萬歷己酉年(1609),有壹個叫張鴻的禦史決心來靈璧覓石,乘雨後在山澗溝壑中采得幾方,以此為端,又壹輪發坑取石的勢潮開始了,販石者接踵而至,王守謙甚至擔心在過量的采掘中,當地的靈璧石將成“廣陵散”。第三次采掘熱近幾提的事,隨首奇石勢興起,海內外來靈璧求石者日人,於是當地農民視采石為致富途徑,日夕奔走於山間覓石。壹些當地人驚呼:靈璧石資源已瀕臨枯竭!並建議政府部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禁止濫采亂挖和盲目流失,盡快建立壹座“靈璧石藏館”,收集與保護靈璧石精品,以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