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第壹,有《四庫全書》的原稿,是可以觀察修補痕跡的。
第二,《四庫全書》壹***有七部,分藏七處,他是中國18世紀最大的文獻集成,但《四庫全書》不等於全部圖書,不是說世間所有的書只剩下《四庫全書》了,他是集成,但民間還有留傳,還有私人藏書家,收藏了很多善本。戚繼光是明朝人,他的詩《四庫全書》不收錄,但也不妨礙他的詩流傳啊。
而且中國在近代戰亂時期,還有很多古籍流傳海外,中國實力強盛後,文化部,文物局和國外博物館,圖書館交流,也能影印壹些或者獲得其電子版。(還有壹些是怎麽都不給看的。)清華、北大、上海博物館、安徽大學都各自有壹批購藏簡,大多還是戰國兩漢的,管中窺豹,可見流傳在外的中國文獻不少。尤其日本,《史記三家註》和《玉篇》原本,壹些版本就發現於日本。
第三,禁毀書目,對圖書的大清查,“毀及民間”。但政令下達後,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能很好執行的。肯定有力所不及之處。比如有權有勢的鄉紳,官府會帶人去查抄他家嗎?而且有人偷偷藏書,藏的很隱秘,官府也找不到吧?還有壹些愛書者,藏書家,想要保存書,還有書版,方法多了去了。而且書版還在,就還可以再印書。《金瓶梅》還是禁書呢,不還好好的流傳至今了。除此之外,還有人藏山上,官府搜的出來嗎?“山巖屋壁尚有存者”。(近人鄧實《國粹叢書》)
第四,《四庫全書》著錄的書有3000多種,存目有7000多種,他也沒有把所有書都改了,也沒那個能力好吧。
第五,文獻流傳方法不只有書籍壹種形式,還有口頭流傳,鐫刻等,靠人記憶背誦、對聯、石刻、器物上的文字等等,都是可以流傳的。
壹般書的版本很多,只要有多個版本,就可以用對校法壹壹對比不同版本的文字異同,還原本來面貌。校勘學家還會用他校、本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來校書,這是大學問,可以了解壹下。
如果依照妳的想法,秦火之後,所有被焚書籍都好像應該不存於世了,但事實是,“秦人焚書而書存”。
還有,修復古書好像不是史學家的工作,這怎麽說也應該是文物修復,古籍研究的範圍。
關於《續修》的可信度,歷史上,《續修》的檔案手稿被日本壹家圖書館買走了,檔案手稿都是壹手資料,專家整理的《續修》可信度有多少,關鍵還得看妳自己信不信這些史料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