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依山傍海,千年浸潤。經過壹代又壹代陽江人,他們創造了壹片繁榮而優秀的土地,造就了源遠流長、深厚而持續的陽江文化精神。陽江人以中原文化為根基,放眼天下浪濤,兼收並蓄,將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華僑文化融合升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漠陽江文化。
近年來,全市文化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兩手抓”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的方針,文化事業進入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唯壹的國家水下考古中心落戶海陵島。2007年2月22日,宋代古沈船“南海壹號”被成功打撈出水。南海壹號所在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已基本建成,即將開館。市青少年宮、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市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建成投入使用。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23”、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 * *等文化工程,建立2個省級流動圖書館、11流動圖書服務點、7個流動演出隊、61農家書屋,服務基層和公眾。全市有1個群眾藝術館、4個圖書館、2個博物館、4個文化館、5個文化廣場、48個文化站、283個村(社區)文化室(活動中心)。社會力量建設的文化設施有大澳漁民民俗博物館、漆畫展覽館、風箏收藏館、民辦“大明石”等。
建市以來,全市有160余名業余文藝工作者和16個校園文藝社團在全省範圍內參加演出和評比,獲得國家級獎項120余項,省級獎項280余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作品2000余篇。旅遊文化節、刀會、漁會、風箏節已成為陽江特色文化活動的永久品牌。陽江還先後榮獲“廣東省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詩詞城”、“中國對聯城”、“中國孔雀石之鄉”、“根雕藝術之鄉”等稱號。
南有陽江,北有濰坊。陽江放風箏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秋高氣爽,紙鸮高飛,人去樓空。是每年民間最紅火的壹件大事。1991年,廣東省體委命名陽江為“廣東省風箏之鄉”。1993年7月,中國風箏協會命名陽江為“中國風箏之鄉”。
陽江制作的風箏種類繁多,有龍、板、軟翼、硬翼、線軸、線、雙線操作等,不僅放飛效果好,而且形神兼備,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大風箏之壹,“百足”風箏長度可達100米以上。陽江在鴛鴦湖公園建了風箏展廳。
陽江是“中國刀剪之都”,刀剪生產已有150多年的歷史。陽江刀剪以其鋒利、美觀、耐用而享譽海內外,湧現出十八子、尹瑩、永光、盛達等知名品牌。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中國刀具中心均已落戶陽江。五金刀剪生產企業占全國壹半以上,產量占全國60%,出口占全國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