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出自哪裏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出自哪裏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黃帝內經》裏的《陰陽應象大論》。?

原文節選: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

白話譯文:

黃帝說:陰陽是宇宙之中的規律,是壹切事物的本源,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起源,是生長、毀滅的根本。對於人體來說,它是精神活動的根基。治理必須以陰陽為根本去進行考查。從陰陽變化來說,陽氣積聚而上升,就成為天;陰氣凝聚而下降,就成為地。

陰的性質為靜,陽則為動;陽主萌動,陰主成長,陽主殺伐,陰主收藏。陽主萬物的氣化,陰主萬物的形體。寒極會生熱,熱極會生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下陷,如不能上升,就會發生泄的病。濁陰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這就是違背了陰陽運行規律,導致疾病的道理。

清陽之氣變為天,濁陰之氣變為地。地氣上升成為雲,天氣下降變成雨;雨源出於地氣,雲出自於天氣。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陽出於上竅,濁陰出於下竅。清陽從腠理發泄,濁陰內註於五臟。清陽使四肢得以充實,內走於六腑。

擴展資料:

《黃帝內經》人體陰陽論的學術思想: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壹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 。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 。生命體形成之後,陰陽二氣存在於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互聯系、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又相互鬥爭。

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壹體,還把每壹臟、每壹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壹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壹。

  • 上一篇:純棉四件套哪個好
  • 下一篇:民國銀元袁大頭有哪些特別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