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陜西民間藝術滑縣皮影戲社火

陜西民間藝術滑縣皮影戲社火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壹,有許多傳統藝術至今仍在流傳。那麽,妳了解陜西民間藝術中的代表藝術之壹——滑縣皮影戲和社火嗎?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壹期的民族文化吧!

陜西民間藝術

滑縣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光影,因動物皮雕刻的人物在燈光照射下通過光亮的布表演而得名。它是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木偶戲之壹。皮影戲原本是宮廷戲,唐朝以後在民間流傳。陜西是皮影戲的發源地之壹。滑縣皮影戲是陜西東路皮影戲的代表,在國內頗有名氣。

華縣皮影戲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流傳千年。在中國的布袋戲中獨樹壹幟。它起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清。清末民初的歌友會有二三十家,30年代多達48家。70年代以後,皮影戲藝人仍有17人,數百人,包括潘靜樂、郝、魏、、(雕塑)、魏誌全(雕塑)。

滑縣的皮影戲采用上等牛皮,經過刮、磨、刻、染、燙、飾等2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皮影戲的造型小巧玲瓏,高約35厘米,雕刀法以鏤空為主,結合傳統的畫線畫法形式,萬字、魚鱗、星眸、梅花、松針等。其著色采用傳統工筆畫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不僅用於表演,也可用於收藏。

社火

簡而言之,社火產生原始的、自發的宗教信仰。因崇拜而思諂,假歌舞祈福。民間歌舞是主要表現形式。

社火的具體含義是指春節期間帶有媚俗性質的民間歌舞。祭祀社神和歌舞祭祀是中國最古老的習俗。中國有幾千年的傳統和歷史。

我們現在說的社火,壹般是指舊迎神遊戲玩的各種雜七雜八的玩法。“社會”是土地之神,“火”可以驅走困難,避邪。“社火”是村與村之間的民俗活動,社區與社區之間進行祭祀、請人、社交。在特定時期(中國農歷正月初壹至十五),群眾自發搞民俗。它是民族感情的出口,是智慧和活力的展示。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社火的種類很多,有三眼炮、旗仗、鑼鼓、高蹺、撓竿、秧歌、各種民間舞蹈。社火表演中的各種鑼鼓頗具特色,其中比較壯觀的是大理的百面鑼鼓、鼓、撓桿、直桿。數百面鑼鼓流傳於韓城、合陽等地,常在社火隊前,俗稱風琴。

演出時,共有120余人參加,中央為老鼓,四面為小鼓,左右各40鑼40鈸,兩人持搖板指揮,鑼鼓齊鳴,氣勢磅礴,節奏清晰,響數十裏。場面恢宏壯闊,群眾編了個口訣贊“百鑼,隨大鼓;鐃鈸分開,手握滿了;看著花裏胡哨,數著鼓;看那氣勢,像只老虎。”侉子是社火祭神的樂器。相傳元朝滅金後,軍民共樂,後被後人作為祭拜法王的鼓樂。

在早期的表演中,鼓手們都戴著尖塔坡紅纓涼盔,黃色夾克,腰間圍著白布裙,腳蹬作戰靴。擊鼓時,他們仰面站立,蹲在胯間擊鼓,頗有蒙古俠氣。除了鼓、鑼、鈸之外,還有壹種帶有古代軍樂痕跡的號角(即海螺),其曲譜有虎碾、釘釘、胃痛等。魔杖是社火鑼鼓隊的五彩花桿。表演者身著女裝(早期打扮成女人,後來打扮成時髦女郎),手持壹根4m長的魔杖,上面裝飾著彩色的絲綢花束和壹串串銀鈴(其中有些還配有鏡子或印花毛巾、被子等。),全身搖擺,有節奏地踩著他們的腿,在空中打著鑼鼓和鐃鈸飛舞。

立桿是社火隊裏的祭祀表演。它的表演者是男青年,化著妝,手持3米多長的竹竿,在社火隊兩側移動,在空中做壹些動作。壹桿轎子是社火中的綜藝。表演時,兩個強壯的年輕人化著妝,肩上扛著壹根木桿。柱子上有壹個穿著滑稽服裝的小醜。社火隊在行進的時候,不斷的在桿子上做倒立和直立,也有驅趕阻礙社火隊前進的人的作用。扮成小醜的演員壹般都是思維敏捷,口才好,有即興表演的能力。

兩隊對陣,往往要談詩詞散文,多是當地的真人真事和故事。雙方互相揭露對方的缺點,有的是對方村的趣事,有的指責壞人壞事,子女不孝。時至今日,詩詞中還加入了歌頌文明新風的內容,既幽默又有教育意義。1984期間,轄區各縣舉行民間社火表演比賽,中國美術學院、陜西藝術學院錄制了部分縣的社火表演。90年代以後,隨著電視的普及,大型社火表演逐漸減少。

  • 上一篇:酷我音樂盒不停播放廣告。我該怎麽辦?
  • 下一篇:高分求好聽的日本動漫歌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