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有
1、青銅鍍金觀音像
2.條紋網狀彩陶壺
3.舞蹈圖案彩陶盆
4.齊家文化雙耳紅罐
5、玄武硯滴
6.唐璜地朱利安團和馬進。
7.唐手書《因緣經》
8.尼達(Nydia的昵稱)(f.)
青海博物館介紹
青海博物館是國家壹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於凡此前曾分別撰寫《世界最長唐卡長達618米,400名大師歷時27年完成,估價超72億》、《中國最任性的民族,把北上廣壹套房的財富都穿在身上,價值幾千萬》等文章,介紹青海博物館展出的618米世界最長唐卡、藏族服飾等展品。今天繼續為大家介紹青海博物館的“青海歷史文物展長江文明”。整個展覽以“三江源”為主題,分為“史前文明遺產”和“歷史文物精華”兩部分。有9個單位,有510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舞蹈紋彩陶盆
屬於馬家窯文物,出土於同宗日遺址。陶土陶器,口折,卷邊,腹略鼓,底小而平。黑色裝飾。口內壁上有兩組手拉手跳舞的人體圖形,分別為11人和13人。人物身著球形服裝,與大同孫家寨遺址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略有不同,但畫面都生動地描繪了原始人集體跳舞的場景,構圖簡單明快。
葫蘆紋彩陶壺
是化隆群科墓地出土的半山文物。粘土陶器,小口,短頸,鼓肚,雙耳,平底。紅黑相間,頸部飾有弧形紋,肩部和腹部飾有六組葫蘆紋,葫蘆紋中充滿網狀紋和菱形方形紋。形制規整,紋飾典型精致。
旋渦紋雙耳彩陶壺
屬於民和新民陽山墓地出土的半山文物。陶土陶器,敞口,頸略高,腹鼓,耳,平底。頸部用網狀線條裝飾,肩部和腹部用黑、紅兩種顏色做四組連續的渦線,黑色邊緣有鋸齒狀線條,渦心用斜線和長點線填充。圖案是動態的,它們是典型的中級工具。
大角盤羊紋彩陶罐
循化阿哈特拉墓地出土的加賀文物。陶土,小口,紮頸,雙耳,吊肚,圈足。黑色。口繪之字形,頸繪連續人字紋,肩繪立羊紋,腹繪兩條平行線間之字形。造型完整,構圖明快,紋飾簡潔生動。
同心圓圈紋彩陶盆
民和核桃莊拱北臺遺址出土的馬家窯文物。腹部平鼓,腹壁向下收縮成小平底。口部飾有四組等間距的同心圓水波紋,其間有網格圖案。盆內壁塗色,底部中心位於圓心,畫出同心圓,也是同心水波紋的藝術表現。造型規整,打磨精細,紋飾繁而不亂,線條流暢飄逸,整個圖案在繁復中呈現出活潑的節奏感。
圓銎寬葉倒鉤銅矛
西寧市納什遺址出土的齊家文物。寬葉,鈍邊,厚脊,圓葉壹側有倒刺。寬大的車身,精致的鑄造。推測這種青銅矛並非用於實戰,而是具有象征力量和持矛指揮的功能。
七角星紋銅鏡
貴南嘎瑪臺墓出土的齊家文物。鏡子正面拋光,背面中間有壹個半圓形按鍵,損壞。鏡子的邊緣有兩個穿孔。主題紋飾為羽毛狀七角星紋。該銅鏡為單壹模型鑄造,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銅鏡。
鸞鳳銅熏爐蓋
大同孫家寨漢墓出土的漢代文物。吸煙者是古代用來吸煙的爐子
匈奴狼噬牛金牌飾
海北州祁連縣出土的戰國文物屬於匈奴文物。純金打造。它看起來像壹座連綿起伏的山,展示了山脈、森林、狼、牛等自然形態。通過救濟的方式。畫面中,壹只狼在森林裏咬著壹頭牛的後腿,牛痛苦地掙紮著。弱肉強食出現在紙上。金牌背面略平,有兩個長方形十字扣,應該是用來綁的。金牌是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物件,多以動物為題材,是顯示身份等級的象征性物件。這件金牌飾品反映了北匈奴文化進入河湟流域,開始與羌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歷史事件。
羽人瓦當
民和川口鎮出土的唐代瓦當。泥陶,圓形,淺浮雕圖案。當瓦當中間是壹個雙翼飛人,雙手合十胸前,雙翼平展,腹部飾橫條紋,邊緣飾串珠條紋壹周。這種瓦在唐代並不多見,羽人形象應該是西亞文化的壹種本土化反應。古絲綢之路上也出土了長翅膀的天使。此瓦制作精良,形制規整,文化特色特殊,散發著唐代的藝術風格。
正統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屬於明代文物。它由銅和金制成,頭飾上有螺旋形的頭發,高髻肉,頂上緊頂著壹顆珍貴的珍珠。方圓,豐滿而直立,眼睛直視前方,嘴巴微閉,耳朵與肩膀齊。身穿上露右肩下穿裙子的袈裟,服裝線條流暢飄逸。用右手,可以施法印;用左手,可以施禪印;可以仰坐蓮花座上。蓮花寶座前從右至左刻著楷書“福隆實,正統年拜佛節”九字段落。
青海博物館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周日免費開放。探視時間:夏季9:00-17:00,冬季9:30-16:30。周壹全天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周壹正常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