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村骨笛:1986出土,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6955 ~ 7790年。出土時有9個音孔,五孔和四孔交錯成兩排,由鶴肢骨鉆成,可能是調音用的標準音管。
河南長葛石壯骨哨:1979出土,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距今約8100年。鳥肢骨鉆孔,橫截面呈半圓形,壹邊近乎扁平,中間磨出壹個長方形的孔。
浙江余姚河姆渡骨哨:1973 ~ 1974,新石器時代出土,距今約67000年,由家禽肢骨中間部分制成,可能是狩獵時誘捕動物的工具。
江蘇吳江梅艷骨哨:1959出土,青蓮崗文化或良渚文化時期遺物,動物骨骼制成。
陜西臨潼姜寨358號墓陶勛:1979出土,仰韶文化遺存。形似橄欖,中空,有壹個氣孔,氣孔是凹的,沒有音孔,可以發出聲音。
河南尉氏縣劉彤於濤:20世紀80年代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空腔扁平中空,上端中間有吹口,吹口兩側有音孔,可發出四聲。
Xi安半坡陶勛:1954出土,仰韶文化遺存。形似橄欖,頂部有吹孔,底部有按孔,可以發出兩種聲音。
河南舞陽賈湖龜甲響尾蛇:1987出土,新石器時代,距今7737 ~ 7762年。甲殼和腹部扣在壹起,甲殼裏裝滿了不同顏色、形狀和數量的石頭。
陜西臨潼姜寨振動器:1979出土,仰韶文化遺物。
湖北黃岡牛叫山陶制風琴:1956出土,新石器時代。
湖北天門石家河陶鐘:1956出土,新石器時代。泥橘紅色陶器,小,高5.4cm。頂面有兩條平行的齒孔,身體兩側有類似的饕餮紋。
河南單縣廟底溝淩濤:1956仰韶文化出土。細泥紅陶是手工制作的,呈截錐形,頂部有紐扣。
鄭州大河村淩濤:1974 ~ 1985出土,仰韶文化,出土多件灰陶。
陜西長安鬥門鎮鐘濤:1955龍山文化出土。渾灰陶,長方形,頂圓而舞平,雍與舞結合處兩側有圓孔,接近商代馬鐙形。
山東泰安大汶口10號墓陶鼓:1959年出土。寬圓肩粗短頸敞口小平底壺。
甘肅永登樂山坪陶鼓:1985出土,馬家窯文化。彩陶鼓為泥紅陶,外緣有壹周乳釘,通體繪赭黑花紋。
山西襄汾陶寺鼓:1980出土。骨架由鏤空樹幹制成,略呈錐形和圓柱形。車身表面以粉色或赭色為底色,並塗有白色、黃色、黑色和寶藍色。
山西襄汾陶寺3015號墓,1980年出土。長80厘米,高33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3002號墓,發掘於1976,材質為天然石屑。它長95厘米,高43厘米,重30.75公斤。
河南禹州雁棲石編鐘:1983龍山文化出土,青石材質。長78厘米,高28.5厘米。
陜西省滑縣景家堡陶窖:1976出土,仰韶文化。灰色粘土陶器,長42厘米。
河南禹州市水谷河陶窖:1976龍山文化灰陶出土。剩余長度28cm
山東莒縣陵陽河陶窖:1979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褐沙陶。39厘米長
新疆呼圖壁康佳石門子巖畫:1987發現,總面積120平方米,人物300多。反映遠古先民的祭祀場景和對種族繁衍的追求。
甘肅嘉峪關北黑山舞蹈巖畫:新石器時代遺存。長約2.8米,寬1.03米,似乎是與軍事有關的操練舞。
青海大同上孫家寨舞者彩陶盆:1973出土,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物,約公元前2500年。身高14cm。精美的陶土紅陶,內壁裝飾的主題是舞女3組
甘肅酒泉甘谷崖舞蹈紋陶罐:1987出土,新石器時代。
參考書目:王著《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圖片均來自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