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顧繡的歷史淵源

顧繡的歷史淵源

“源於明代(公元1368 ~ 1644)上海顧氏。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1 ~ 1567),上海學者顧晚年在上海建了壹座林園,取名鹿香園。顧的後人擅長刺繡,刺繡精美典雅,技法獨特。它們經常用於家居裝飾和饋贈親友,因此被稱為顧繡。古繡壹直享有畫繡的美譽,是中國織繡技術中的壹朵奇葩。

清初松江府狀元戴佑琪著有《尋樂齋詩》、《廬香園苗繡佛詩劄記》說:上海古繡始於苗(苗為顧惠海之妾),尤擅山水人物。顧繡,作為繪畫中的壹種特殊形式,很早就引起了遊奇的註意和興趣。戴佑琪第壹個指出“顧繡始於苗氏”,是他對顧繡認真研究的結果。

據說顧的刺繡方法來自皇宮。刺繡用的絲線比頭發還細,針刺細如發絲,配色精致。刺繡不僅要求相似,還要求表達原作的神韻,做工精細,技法多變。給針、抱針、抓針、挑針、鋪針、對針、定針等幾十種針法。完成壹件刺繡品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繡制的山水、人物、花鳥精美逼真,受到官民的廣泛推崇。

明代還出現了著名的顧繡藝術家,如苗,韓希蒙和顧。韓希蒙是顧孫子的兒媳,是顧繡名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壹位。她有很高的藝術修養,認為刺繡不應該只是服飾裝飾的從屬,而應該以其獨特的風格顯示出獨立的藝術地位。她的刺繡大多取材於宋元時期(10 ~ 14世紀)的名畫,充分利用針鋒相對的絕技來表現畫面的魅力。繡出來的字能量滿滿,蓄勢待發。韓熙蒙精湛的技藝奠定了顧繡的卓越地位,她的寫真技法啟發了後世仿真繡的發展,蘇繡也受到了她的極大影響。

清代(公元1644 ~ 1911),顧的曾孫女顧開始創辦刺繡作坊,廣為使用,傳授顧繡技藝。從此,顧秀在上海壹帶流傳開來,民間婦女爭相模仿,商人開繡場,購買刺繡品,顧秀之名傳遍了江南。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796 ~ 1821)以後,顧繡逐漸衰落,幾乎絕跡。新中國成立後,這壹絕技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明末,松江府上海縣魯香園的顧繡是壹門高雅的刺繡藝術,對後世影響深遠。清代四大名繡得益於顧繡。明代顧繡的奧妙,主要在於作者的文化藝術涵養,題材高雅,畫繡壹體,用料精細,針法靈活創新,以及擇日繡、持之以恒的精神。以韓希蒙為代表的顧繡,傳世久遠,文化藝術內涵深厚。是文物中的珍品,被各大博物館收藏。

上海魯香園屬於松江府,松江人壹直以恢復顧繡為己任。20世紀20年代,松江慈善會創辦了宋軍女子職業學校,從小學壹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開設了女子刺繡班。年近九旬的戴明教曾是這個班的學生。她是松江近半個世紀的顧繡代表性傳承人,著有《顧繡初探》壹書。不幸的是,學校後來被侵華日軍的炮火摧毀,再也沒有恢復。

20世紀70年代,松江工藝品廠響應周恩來同誌關於挖掘和發展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指示,於1972年底開始準備修復顧繡藝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松韻女校學習古繡的老師戴明教被聘為學徒。不久,由於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剛剛恢復元氣的顧繡以復古、復古的罪名壽終正寢。

1978年,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松江工藝廠成立顧繡集團,恢復顧繡的研究、教學和生產。後來松江工藝品廠正式成立古繡坊組織生產。松江顧繡藝術家不斷創造出壹批精美典雅的新顧繡作品。松江古繡,像雨中的枯苗,春天的枯樹,開始顯示出勃勃生機。

1987年5月,松江博物館在松江工藝品廠的支持下舉辦了顧繡藝術展,向世界介紹了顧繡的歷史和重生。展覽中展出了大量新作品和現場表演。6月初,經上海市文化局批準推薦,轉入上海首屆國際藝術節文廟展區展出,好評如潮。

  • 上一篇:上海收藏家劉益謙
  • 下一篇:2020崩壞3後崩壞書怎麽玩後崩壞書全新玩法詳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