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羅家角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5438+6年7月1日,國務院將羅家角遺址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家角遺址的發掘,證明了馬家浜文化在中國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也雄辯地說明了嘉興史前先民的智慧和創造,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羅家角遺址的發掘已被收錄於1990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確認了其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1989年,馬家浜文化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嘉興市人民政府在嘉興聯合召開紀念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40周年座談會,確立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發展脈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同時,“馬家浜考古標本展”在嘉興博物館舉行。但馬家浜遺址發掘後,並未對社會造成普遍影響。現在很多人還認為馬家浜文化晚於河姆渡文化。浙江博物館史前文化展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介紹,沒有馬家浜文化的展示內容。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嘉興市委市政府把宣傳推廣馬家浜文化提上日程。浙江省政府相關部門也開始重視馬家浜文化的歷史地位,大力支持嘉興建設馬家浜文物公園和馬家浜博物館。規劃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已經完成,2004年3月啟動嘉興馬家浜遺址公園規劃,由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2004年4月,為紀念嘉興馬家浜遺址發現45周年,嘉興市文化廳出版了《馬家浜文化》壹書,填補了馬家浜文化專著的空白。馬家浜文化作為古太湖文化的搖籃,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將繼續向我們展示更多關於“江南源頭”的寶貴信息。
中新社嘉興11月14日電題: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已正式啟動。
中新社記者王恩民
50年前,浙江嘉興馬家浜村農民無意間挖出的動物骨骼,讓世人“觸摸”到了壹段沈睡了7000年的文明記憶。50年後的今天,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已正式開始,金庸先生題寫的“江南文化之源”紀念碑迎風而立。
回眸:江南文化當之無愧的源頭
嘉興市文物局副局長王登峰告訴記者,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面積1.5萬平方米,距今約7000年。
據悉,1959年3月,馬家浜的農民在挖掘“馬骨泥”堆積肥料時,又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骨骼、陶器碎片和人類骨骼。考古隊來到這片村民世代耕種的土地上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了30多座墓葬,壹處房屋遺跡,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與黃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態完全不同,改變了考古界對新石器時代青蓮崗文化的認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家的關註。
王登峰介紹,馬家浜文化正式成立於1977年11月。“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遊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江蘇、無錫、常州、杭嘉湖、上海等地。處於母系社會的繁盛時期,大約在5500年前發展為崧澤文化。大約五千年前,演變成良渚文化。這壹文化序列的發現和確立,說明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家浜文化是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源頭。”王登峰說,正是它的開拓創新奠定了豐富而獨特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基礎,為長江下遊和太湖流域成為領先的古代文明創造了堅實的第壹步。" 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馬家浜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覺醒:千年文明記憶重現人間
據悉,半個世紀以來,僅因基本建設,馬家浜遺址就搶救了200多平方米。
王登峰說,10月28日,國家文物局批準了嘉興上報的考古發掘計劃,發掘時間預計為3個月。“此次發掘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馬家浜遺址先民聚落的周邊區域、內部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生產力水平等,為馬家浜文化的研究開辟新的空間和角度,促進馬家浜的深入研究和推廣。同時為馬家浜遺址公園和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更好的實物實例和全新的展示方式。"
規劃:馬家浜遺址公園開工建設。
嘉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家齊說,根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嘉興市政府編制了嘉興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經過多次專家論證和修改,該方案終於在今年8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規劃為了把遺址的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特別設立了‘遺址發掘區’的概念。”
“馬家浜遺址公園是嘉興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保護工程之壹,也是嘉興經開區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實事工程。”吳家勤說,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馬家浜文化,馬家浜遺址公園的建設是從發掘馬家浜遺址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