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堅(338—385.10.16),字永固,又名文玉,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人,氏族。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稱臥龍。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從其27歲出山到54歲病逝,明法、正身、和吳、治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超群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近乎完美的人格成為智慧的化身。著有《諸葛亮集》。
王肅(195—256)字子雍。三國魏經學家、儒家學者。壹生研究傳統經學,以圖安邦治國之目的。曾對各種儒經進行註釋,綜合今文、古文經義,融為壹體。和鄭玄學派對立,維護儒家學說的純潔性,稱為“王學”。《隋書·經籍誌》收錄其經學著作20多種。
王弼(226—249)字輔嗣。三國魏玄學家。與何晏、夏侯玄等同開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始以新的玄學代替當時逐漸失勢的漢儒經學,對於儒學經典的註疏,偏重哲理發揮。著有《周易註》、《老子註》等。有《王弼集》。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西晉文學家。所著《三都賦》等,因文采富麗、氣勢磅礴而聞名於世,許書家至聖王羲之多作品托古諷今,抨擊門閥制度,為現實主義的傑作。有《左太沖集》。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大書法家。他博采秦漢以來篆、隸、楷、行、草等諸體之長,成功地把楷書和草書結合起來,把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創新了剛勁中正,妍美流變的新書體,被後人尊稱為書聖。《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等書跡刻本著稱於世。有《王右軍集》。
王猛(325—375)字景略。十六國時前秦政治家、軍事家。終其壹生輔佐朝政,立法度,講禮義,興學校,課農桑,淳風俗,促團結,角逐群雄,統壹北方,是歷史上著名的賢臣良相。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著名思想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博通經史,尤精天文歷算,最早提出要考慮月球運動的不均勻性,改平朔為定朔,還推算出圓周率為3.1428。運用當時的自然科學水平,批駁佛教“神不滅”說和因果報應說。著有《報應問》、《達性論》等。有《何衡陽集》。
賈思勰(生卒年不詳)北魏農學家。所著《齊民要術》壹書,***10卷,92篇,11萬多字,引用有關書籍156種,全面反映了當時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和技術措施,科學總結了南北朝及之前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理論知識,是中國古代的壹部農業百科全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壹部不朽的農學名著。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50篇,對有史以來各種體裁的文章及各類作家進行評論研討,並提出文學批評的六個標準及必須具備的修養,見解精辟,體系完整,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文學評論巨著。
顏之推(531—約590)字介。南北朝後期到隋朝初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經學家、文學家、文字音韻學家。著述頗豐。晚年著《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闡述立身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