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封內容來看,這封雞毛信可以說是對收信人王的最後“最後通牒”,但信中提到的傳票背後是什麽官司,可能只有寄信人毛泉和王知道。隨後,這個裝著雞毛的信封被人折騰丟棄,易縣的壹個農民把它留在了家裏。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易縣壹位幹部下鄉集郵時,偶然發現了這個信封,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最終,這位農民將這封雞毛信捐贈給了黟縣檔案館,近幾年又被借給安徽省檔案館公開展示。
在安徽省檔案館檔案展廳,記者見到了這封珍貴的雞毛信。長155mm,寬74mm,白紙,封面封底豎寫。信封背縫處貼有淡黃色封條,封條處粘有壹根90mm長的白色雞毛,貫穿兩端,具有歷史記載的雞毛信的顯著特征。在這封雞毛信的正面,寫著:“許昌布號於黟縣城速轉百戶,王”並題詞為:“毛圈印”。信封右上方的收貨地址是“龍街狀元坊”;左邊的郵寄地址是“蕪湖報關分公司”。印章是:“蕪湖。14年7月1日。蕪湖”。信封左上角有4枚中華民國郵政航海郵票,面值1,均蓋有蕪湖郵戳。中間有“謝毅”。14年7月5日。益縣”郵戳。
從郵戳來看,這封夾著雞毛的信從蕪湖到易縣只用了四天。這個郵寄速度在當時應該算是很快的了。在壹家古玩收藏網站上,記者找到了壹封由我省收藏家寄給“易縣王”的普通信件。信的地址是江西饒州,信封上貼了兩張壹分的郵票。從郵戳上的日期記錄來看,這封信是11年3月30日寄出的,11年4月12日收到。這封信已經寄出12天了。相比饒州(今江西省博陽縣)與黟縣的距離,蕪湖離黟縣更遠,但這封雞毛信,因為有著雞毛的特殊身份,還是被匆匆送到了收信人手中。為什麽這封加急的雞毛信只在信封上寫了那句“狠話”?為了了解背後的秘密的這封雞毛信,記者來到了這封信的收藏地義縣,並到縣檔案館壹探究竟。
據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這封雞毛信在易縣檔案館收藏時,檔案館的專家對紙張和內容進行了核實,鑒定為真跡。當時檔案工作者驚訝地發現,這封雞毛信的外觀完好無損,地址、郵票、圖章、印章、雞毛等。非常完整,沒有損壞,甚至沒有拆包。但是信封裏沒有信,只有壹定量的信息寫在信封上,是壹封完整的雞毛信,是壹份歷史原件。
因為幾乎是暗語,“傳喚”背後的故事只有收發信件的兩個人知道。但黟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分析,清末民初,黟縣人在蕪湖經商甚多,受贈人王所在的黟縣長街狀元坊口,是當時黟縣商人的重要聚集地。可以大膽推斷,王可能是易縣本地商人,可能與蕪湖人或蕪湖報關分公司發生糾紛,導致被對方起訴。但王始終不理會法院傳票,對方不得不由原告通過這封雞毛信向其發出最後通牒。據易縣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封雞毛信是世界上唯壹壹封被封存的。在古代通訊不發達的時代,雞毛信是壹種很常見的書信方式,通常用於寄送緊急物品。雞毛信源於古代的“羽棒”,是當時征兵的壹種器具。信封外面插著的鳥毛表明是急件,必須用快遞寄出。於是人們的交流就會遵循這樣的方式,在緊急的信件上插上雞毛,以示信件的重要性。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信件內容的保密性,幾乎所有信件的信封都不會被收信人保存。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通信史上,這是唯壹保存下來的壹封信。上世紀80年代,國家郵政部門出30萬的高價,希望買到這封雞毛信,卻被我省檔案部門婉言拒絕。“30萬在80年代已經是天文數字了,現在這封信的價值可想而知。”易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它具體反映了民國時期急信的寄遞、簽收等郵政程序,此外,其中記載的蕪湖分署申報、徽州號碼以及信件中所表達的信息,極具學術研究價值。研究民國時期的特種郵政具有重要意義,是壹份重要的郵政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