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年(明朝弘治十七年),隨哥倫布第二次遠征的西班牙僧人帕尼發現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奇特習俗——嗅鼻煙。他說,嗅鼻煙是通過壹根細管,壹端放在煙末上,另壹端放在鼻孔前。在嗅的過程中,經常會把細管拉出來清洗。墨西哥和巴西都盛產煙葉,所以墨西哥和巴西的印第安人也有聞鼻煙的習慣。後來,葡萄牙殖民者來到美洲,他們發現了巴西制造的印度香煙。在巴西,有壹個專業的鼻煙作坊,把優質的煙粉和玫瑰花混合在壹起,制成當時世界上最優質的鼻煙。印度人還用玫瑰木做研缽和杵,將優質煙草搗成粉末,加入香草植物的碎葉制成芳香的鼻煙。鼻煙往往是熱的,骨頭制成的細管下端插入鼻煙,上端放在鼻孔前吸收香味。這些紫檀木研缽和杵,以及用來吸煙的骨制細管,都是裝飾精美的手工藝品。Otomark nose部落的印第安人收集煙草和含羞草的枝條,切成塊,潤濕,發酵,然後混合土豆粉制成鼻煙,放在盤子裏,右手拿著叉子(骨頭做的,多為鳥形),放在鼻子前聞。壹些鼻煙也與樹皮混合,如紅柳樹,紅硬木,紫杉,漆樹,麝香和樹膠。印第安人用動物的骨頭、角、皮革和樹皮制成的漂亮的鼻煙壺(盒)是珍貴的手工藝品。鼻煙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工匠們用中國傳統的制作工藝制作了許多精美的鼻煙壺,現在許多已經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和古董。
在中國清朝,從皇帝到民間都很流行嗅鼻煙。由珍貴材料制成的水煙袋可以體現主人的身份。皇宮裏有皇帝制作水煙的“作坊”,民間也有制作各種水煙的作坊。鼻煙壺的盛行可以從多方面得到印證:清代學者趙著有鼻煙壺專著;學者王世貞在《香祖筆記》中寫道:“鼻煙貯於玻璃瓶中,瓶內形象五花八門,有紅、黃、紫、白、黑、綠之色,白如水晶,紅如火,把玩十分可愛——”;乾隆皇帝的寵臣和財產被查封時,成千上萬由珍貴材料制成的鼻煙壺被復制出來。
鼻煙壺的種類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各種寶石、金屬都有鼻煙壺,就連最普通的果籽、竹根也能通過藝人的巧思制成精美的鼻煙壺。
清代有許多著名的制壺匠和作坊,如陶瓷水煙壺雕刻大師,內畫四大家周樂源、馬紹煊、丁、葉中三等。著名的“新加皮”和“元加皮”都是鼻煙壺界的佼佼者。
民國初年以後,隨著國內的戰亂和吸鼻煙壺的衰落,鼻煙壺制作行業中斷了半個世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鼻煙壺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代。近年來,我國各類鼻煙壺空前繁榮,其中最突出的是彩繪鼻煙壺和各種材質的鼻煙壺,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大超過了清代的鼻煙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