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就是這條東壕湧,經常讓南來北往的市民路過,老街坊甚至稱之為臭河。如今,經過壹年多的艱苦綜合治理,東浩勇換上了“新裝”,實現了“華麗蛻變”。沿途的嶺南園林風光展現了自然生態景觀,周邊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河道整治拆遷依法依規無釘子戶。東濠湧北起路虎湖,南至珠江。是廣州現存唯壹壹條貫穿市中心的河流,全長4.51 km,曾有廣州古城“護城河”的美譽。在明代,東濠湧曾是廣州東部的交通要道。東濠湧因為水質好,是當時廣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道之壹。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廣州人口迅速膨脹,東濠湧環境日益惡化。壹度陷入“厄運”——河道淤塞,汙染加劇,魚蝦消失,成為藏汙納垢的臭水溝。河兩岸的居民苦不堪言,很多家庭常年不敢開窗。
據廣州市越秀區水務局水務處處長明介紹,廣州市政府去年下達“死任務”,還市民壹條水清岸綠的生態自然河——確定今年6月前完成東濠湧1.89公裏明湧段綜合整治。越秀區水務局接手任務後,克服種種困難,竭盡全力,終於讓東濠湧“煥然壹新”。
東壕湧1.89km明湧改造包幹費用為6543.8+0.38億元,其中拆遷費用占大部分。拆遷問題極其復雜,涉及補償標準、安置點設置等諸多方面,涉及面廣、協調單位多、工作量大。廣州市越秀區水務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開展拆遷工作。為實現沿河居民利益最大化,出臺並完善了拆遷經濟補償和獎勵措施,耐心細致地做好拆遷群眾的思想工作,居民積極配合,無“釘子戶”,使河道整治如期順利完成。
綠色走廊上串著四條親水休閑帶。
現在,當記者踏上東濠湧越秀段時,看到了新的景象:新栽的樹木迎風搖曳,兩岸鮮花盛開,小瀑布潑水,營造了壹個左右親水的平臺,過去的水泥堤岸全部變成了綠植覆蓋的生態堤岸,宛如沿河的小公園。董浩勇圖片
在這裏生活了半個世紀的葉告訴記者,“過去,東濠湧又臟又臭,沒有人敢在這裏多呆壹分鐘。我們見證了這裏的變化,現在我們每天早上都在這裏,圍坐在壹起,把這裏當成壹個公園。”東濠湧改造時,建築材料以綠色或灰色透水磚、透水地面為主,道路兩側結合濱海綠化。河道兩岸建設景觀休閑帶工程,建設公共廣場公園,營造處處享綠的景觀效果。如越秀橋、東華西、小東門、自然生態綜合體廣場、綠化廣場,沿路虎至姜妍路建設壹條全長約4.51 km的綠道,市民可從環市路、東風路漫步至珠江邊“感嘆”風景。東濠湧已成為市區不可多得的親水“綠色走廊”。
為解決東濠湧缺水發臭的問題,實現東濠湧全整治段“水更幹凈”的目標,廣州市有關水務部門想出了調水補水的辦法。在珠江前航道江灣大橋西側新建補水泵站,抽取珠江水補充東濠湧,通過沿河底或岸邊的埋管輸送至東風路越秀橋,然後在越秀橋附近地下3米的凈水廠凈化。
目前,越秀橋附近的東濠湧凈水廠正在加緊建設,按計劃將於8月底完工。屆時,東濠湧凈水廠每天6時至22時將增加來自珠江的供水量654.38+萬噸,流量654.38+0.5立方米/秒。經過處理的董浩噴湧水會清澈,對人體皮膚無害,沿線居民可以直接到親水平臺進行親水和遊泳。鄰居梁毅說,沿河的居民是政府整治河流的最大受益者,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珍惜它,保持河流清潔。
為實現東濠湧全段“清水親水”的目標,越秀區將於2010亞運會後,在東濠湧中北部實施全段雨汙分流、汙水管改造、凈水補水、拆遷、生態景觀建設工程,實現生態、自然、水清、岸綠,將東濠湧打造成“壹流的生態河流歷史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