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農具、牛耕廣泛使用:
秦漢時期已較廣泛使用鐵農具與牛耕,人們認識到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是發展生產的重要環節。《鹽鐵論·水旱》說:“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西漢鐵農具的地區,黃河流域有甘肅、內蒙古、寧夏、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長江流域有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珠江流域有廣西、廣東、貴州。此外,還有遼寧、福建等邊遠地區。主要鐵農具因地而異。
《淮南子·主術訓》說:“夫民之為生也,壹人耜耒而耕,不過十畝。”大約在漢武帝以前,耕作方式仍然以使用人力為主。為了促使牲畜繁殖,封建國家對盜馬與盜牛者給予嚴厲處罰。武帝初年,民間牛馬的數量有了很大增加,許多地區“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牛耕的主要方式是二牛擡杠,即《漢書·食貨誌》所說的二牛三人的“耦耕”。但在壹些“地勢溫濕,不宜牛馬”的地區,農民仍然用人力耕作,負擔而行,勞累而寡功。考古資東漢鐵制農具出土地區比西漢進壹步擴大,新疆等地也發現了型鏵。從出土的畫像石和壁畫可以看到,東漢耕犁的結構比西漢也有了改進。江蘇睢寧雙溝東漢畫像石牛耕圖中的犁鏵,裝在犁床之上另壹部件的前端與犁箭交叉,表明可以上下移動,用於控制深淺。
農業生產的發展:
(1)生產技術:趙過“代田法”。將壹畝耕地分為三甽(溝)三壟,耕作時甽壟逐年代換以恢復地力,從而提高糧食產量。成帝時人氾勝之著有農學專著《氾勝之書》,對當時農業生產的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特別是根據關中地區的自然條件,探討了精耕細作的先進技術。書中在代田法基礎上提出了“區田法”,這是壹種園藝式的集約耕作方法,掘坑點播,對不同作物采用不同的行距、株距和深度,對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等環節也都有很高要求,可使單位面積的收獲量成倍增加。
(2)水利工程:武帝時,關中形成水利灌溉網。白渠溝通涇、洛。井渠。中原種植水稻,主要就是依靠這些水利灌溉。北方鑿井灌溉普遍。最重要的工程是治理黃河。東漢王景、王吳治理黃河成效顯著。關東及長江以南,陂池灌溉工程續興建。鄧晨、鮑昱、杜詩。王景修復芍陂。馬臻修山陰鏡湖。
(3)谷物加工工具:兩漢之際出現水碓。
(4)提水工具:東漢未年,出現翻車、渴烏。
農產量的提高:西漢墾田數827萬頃,人口5956萬。東漢墾田數略少,隱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