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山(1892—1995),浙江蘭溪遊埠鎮郎家村人,江蘇淮陰人。他父親喜歡收藏字畫,喜歡唱戲,喜歡拍照,從小就影響了他。12歲時,郎景山赴上海南洋中學求學,師從繪畫老師李景蘭學習攝影原理、沖洗和沖印技巧,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郎景山先後進入上海《申報》和《上海時報》,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雖然是攝影記者,但擅長臨摹畫作。借鑒傳統繪畫藝術的“六法”,他潛心研究並充分發揮,拍攝了許多具有中國水墨畫神韻的風景照,形成了獨特俊朗的風格。這些作品受到了人們的好評。
1928 165438+10月,參觀完中國社會第二屆電影節,周壽娟寫道:郎景山竹枝壹幀,黃絹裝裱,題名《板橋繪本》,其清影搖曳,似是板橋道士所寫。
此後,郎景山專註於多底合成高光攝影。1934年,他的第壹本攝影作品集《春樹的奇峰》入選英國攝影沙龍。從此,郎景山的收藏攝影在世界上獨樹壹幟。
在談到亮點攝影的創作時,郎景山寫道:
攝影屬於科學,但也有學科之外的其他利益,所以它的藝術必須依靠理論和技術的綜合。竊中國的繪畫藝術有幾千年的歷史,管理技術達到了壹種奇妙的境界。攝影是畫,畫畫也是畫。雖然它的工具不同,但是構圖的原理是壹樣的,尤其是采集的方法,可以和繪畫有更多的聯系。
高光攝影,即選擇大部分底片中的景物,使之適合壹張紙,即放棄畫面的禁忌,取其合適。
郎景山早期的作品多表現佛家的靜謐,孤獨的觀溪人,悠閑的捕水人,山水亭臺。後來又以鶴、鹿為題材,創作了《竹鳥》、《樹蔭下的兩對夫婦》、《松鶴衰老》、《鹿苑長春》等作品。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郎景山轉向用人物創作山水,模特主要是國畫大師張大千。裝扮成道士的張大千在壹部山水作品集中作為主角,創作了《松陰高士》、《坐在松陰下》、《幽溪飛泉》等作品。其中壹些作品模仿了古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如宋寅的高適,這與南宋馬林的《聽松風》非常相似。
郎景山的集合攝影模仿國畫,講究意境,形式上模仿國畫。題材和趣味多取自古畫和古詩詞,是中國畫風和攝影技法的統壹。既有個人的藝術風格,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正如美國攝影協會主席肯尼迪所指出的:
郎先生來自中國,他是研究中國繪畫的,所以他是把中國繪畫的原理運用到攝影中的第壹人。
1995年4月3日,攝影大師郎景山在臺北逝世,享年10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