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
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縣府兩級屬初試,初試合格叫童生,相當於我們的入學考試吧!合格了才可以進入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考中後稱“生員”,也就是秀才。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後稱“貢士”。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這麽說有點亂,下面上圖:
壹、院試
也稱童試,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
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壹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科試也稱為錄科。只要考取了生員,就算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
二、鄉試
又稱為大比、秋闈,每三年壹次。鄉試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鄉試錄取舉人名額由朝廷規定下達,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壹百數十名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為壹千人至壹千二三百人。
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明清科舉最重要也最艱巨的壹關。鄉試之榜明清時稱乙榜,鄉試則稱乙科,與進士會試的甲榜、甲科相對。舉人第壹名稱為解元。
三、會試
鄉試後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又稱春闈、禮闈。會試三場的內容與鄉試壹樣,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
明清會試正榜以外壹般還有副榜。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級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獲得國家壹定的俸祿。
四、殿試
明清科舉的最後壹級考試,在會試後壹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內容試時務策壹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
明清殿試壹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壹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幹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幹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禦賜“恩榮宴”。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壹甲的三名進士壹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余進士往往還要進行壹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古代科舉考試是學而優則仕,是真正的利祿之途。
秀才雖然還沒有做官的資格。但開始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功名”的起點,與普通老百姓不同了,可以不交稅,見到縣官可以不下跪;而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意味著壹只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教諭、當知縣的機會;貢士已經是預備役官員,相當於準進士,因為殿試是不刷人的;進士就是正經的官老爺了,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考試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官職。
以上就是科舉考試四個等級的詳細介紹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