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壹、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另壹個數字: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這兩個統計都反映了壹個接近的數據:在海外的中國文物超過1000萬件。 中國自2003年7月開始啟動國寶工程,宗旨是搶救流失文物、保護文化遺產。據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主任張永年介紹,就目前而言,面對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種形式:回購、討還和捐贈。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購、討還、捐贈三種形式 回購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市場手段。圓明園豬首銅像的捐款回購便是壹成功案例。豬首銅像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時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專家從壹位美國私人收藏家處尋訪到銅像,經過艱苦的談判,收藏人最終同意轉讓給中方。澳門富商何鴻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後,2003年9月,他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捐款人民幣近700萬元購回圓明園豬首銅像。 回購也有很多困難。雖然文物在市場的自由流通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機會更多,但由於文物的天價和回購的資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購半途夭折。另外,專項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靠社會募捐和企業捐款,而企業往往希望把通過其捐助回歸的文物藏於其企業內,這又成為壹個新的矛盾。 討還是目前最難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為壹旦要求他國歸還所藏中國文物,可能就會牽涉到很多遺留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事實。牛憲鋒說,討還的對象應主要針對戰爭中被搶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畫、佛造像這類不可移動文物。比如,《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就是討還的目標。該作品由乾隆年間的兩位宮廷畫師依據圓明園最美的四十處實景繪制而成,是現存唯壹能夠全面反映圓明園原貌的詩歌繪畫作品,在圓明園大劫中,被法國的杜潘上校搶走,後來在法國巴黎的國家圖書館保存至今。 以捐贈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贈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畢竟任何壹件文物都價格不菲。在現階段,真正有此善舉的有識之士依然為數鮮少,但也不是沒有。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側銅亭寶雲閣流失的10扇銅窗,就是美國國際集團友邦保險公司創辦人斯達先生的基金會於1993年從法國收藏家手中購得,並無償送還中國的,可謂功德無量的義舉。 追問: 為什麽不采取有力的回籠辦法來 回收呢?
上一篇:中國十大奇石圖片?下一篇:為什麽傳統七十二行,古玩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