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江
陳銅銘,字壽石,1941年北京市生人。他出身古玩世家,自幼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頗深。多年來,他以收藏古玩字畫、瓷器、玉器、奇石、雜項為樂。他的篆刻,轉益多師,甲骨鐘鼎,無不入印,並能根據文學印形,甚至使用者的特點、秉性或佛像或肖形或鐵線或白文豐富多彩。他是北京輔仁美術研究會收藏品藝術研究室的主任、中泰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藝術品部的專家主任,對於古玩鑒賞頗有研究。
“撿漏”不為賺錢
第壹眼看到陳銅銘先生,記者就感到了那透在骨子裏的忠厚、平和勁兒。壹聊起收藏來,“為人要厚道,忠厚才能傳家久”也是陳老先生最先提到的。
據他講,自己從小就在壹個古玩收藏的大環境中長大。家中的祖父陳養泉老先生是當時國內赫赫有名的延古齋總經理,主持鑒定經營文物23年,在國內外文物收藏界中很是有名。有這樣壹位在古玩界叱咤風雲的祖父,陳銅銘自然沒少學到關於古玩收藏的“獨門秘訣”。
然而讓陳銅銘老先生受用壹輩子的東西,卻是祖父關於儒家佛教的思想啟蒙以及做人道德準則的教誨。他講道:“我的祖父壹輩子也沒買過價格差距太大的東西,因此他從不靠這個賺邪錢。”陳銅銘表示能撿到漏只能說明眼力好,花1000元“撿”到了值5萬元的東西,能不能只賣1萬元。用他祖父的話講,“很多人還指著這個東西吃飯呢”。
陳先生特別提到,對於收藏界中固有的靠“撿漏”發財的思想,自己不敢茍同。“收藏品的價值很多都添加了人為的因素,此壹時的‘撿漏’也許就成了日後的‘打眼’,所以做人、搞收藏壹定要平和!”
擲重金買“冤”
陳銅銘先生的藏品林林總總,光是精品也有上百件。花大把心血和財力搞收藏陳老先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陳先生講,藏品本身是壹個文化的載體,收藏者因文化內涵而引起的收藏興趣才能使其得到最大的享受,這才是收藏的真諦。甚至藏品對於個人來說不在於得到與否,而在於“過眼”的享受。
陳先生指著眾多的瓷器藏品說道:“我這裏最貴的元青花瓷器和大明宣德官窯瓷器,至少有上百萬元。可是從漢代到明清的瓷器我都收藏,其他朝代、窯口的瓷器也有它的價值。辛苦收藏起的不光是藏品本身,而是文化歷史。雖然收藏過程艱辛,看起來很‘冤’,但‘過眼’後的喜悅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冤不樂’了。”
在陳先生的店中,記者看到了壹只破碎不堪的宣德大罐被特別地保護了起來。這個大罐是經過反復修補才粘起來的。據了解,像這樣的宣德大罐只有故宮有壹件完整的,因此它所蘊含的歷史內涵完全不是價錢多少所能衡量的。陳先生表示,即便這個東西再不值錢他也要留著,花錢買的就是其中的歷史內涵。據陳銅銘透露,曾有人願意出10萬元的價格購買這個大罐,但都被他拒絕了。原因還是舍不得那份“冤”。
千元撿回王古魯書畫珍藏
早年時,陳先生閑來常逛京城的皇城根。壹次壹個賣舊家具的攤主跟陳先生提起自己有壹個舊箱子,裏面裝了些沒有表過的字畫。壹開始,陳先生也沒在意。但當打開箱子時,他大吃壹驚,發現裏面的字畫都是上款著王古魯先生的名字,其中包含了周樹人等眾多文人的字畫作品。最終,沒費任何力氣陳先生就以1000元的價格把這些珍品“撿”回了家。而在陳先生眼中,並非自己撿了個大便宜,而是自己和這些字畫有著無盡的“緣分”。因為當時很多人雖然認得這些字畫的作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原始收藏者王古魯對文學著作《三言二拍》有著多大的貢獻,而陳先生看重的恰恰是字畫的收藏者。
據陳先生講,收藏最忌諱太過執著。藏家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個人修為,對於利益的東西要看得開壹些、淡壹些。就像
陳先生自己寫的對聯“窮 之 壹 穴 埋 沒 多 少 英 雄,錢 因 雙 戈 喪 盡 古 今 人 品”壹樣,
是否到了該關註壹下收藏的真諦的時候了呢?
來自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