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神山第壹峰——中國象棋發源地
象棋是中國四大傳統藝術之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千變萬化,引人入勝,老少皆宜。千百年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藝術魅力吸引著數千萬象棋愛好者,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
那麽,妳知道象棋發祥地在那裏嗎?象棋的發祥地,就在沁縣西部的羊頭山。開始,象棋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六博戲。後來演變為塞戲、北周象戲、唐代象戲、北宋象棋,最後定型於北宋末年。
沁縣西部綿延百余裏的伏牛山(羊頭山),是漳河與沁河的源頭。當年,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炎帝,在伏牛山的高處設祭壇、象五行、初識天圓地方之規則。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在此地流亡期間與五賢士始制十二子棋,原始的祭祀之禮演變為壹種遊戲,中國象棋由此傳遍天下。
約4400年之前,初步掌握農耕技術的炎帝部落,來到西太山(太嶽山)土厚水沛的伏牛山壹帶活動。《漢書》稱此地為羊頭山,漢代以此地出產的黑小米作為黃鐘大呂和度量標準。他們選擇海拔1200米到1400米的山地定居下來後,過著半農半獵的生活。當時生產力低下,常常受自然災害的侵襲,自然產生對神靈鬼魔的崇拜。於是,炎帝在中部山地的最高處設立神鬼祭壇,每到耕種與收獲季節,族中男性便要拿上五谷(麻、黍、稷、麥、豆)上山祭祀。炎帝親自主持,在場地上按居住地分成幾個方塊,把各自的祭品對方其中,根據春夏秋冬四季分別祭祀春神、夏神、秋神、冬神。祭祀場選擇規整的方形,象征著地方;場地上的谷物堆成圓形,象征天圓。祭祀的人們分成兩隊,每隊五人,壹隊身穿著火紅的衣服,另壹隊身穿藍黑色衣服,在方陣中舞蹈,由此,原始象戲就產生了。這種祭祀活動在更大範圍推廣開來,有的地方也稱之為塞戲。
公元前655年,晉國宮廷發生內亂,公子重耳避難赤狄,在沁縣西部的閼與城中居住長達12年之久。長期流亡使重耳心情十分煩悶,跟隨他的五個賢士想盡壹切辦法調整他的心情,於是君仆六人玩起了兒時在宮廷中玩過的象戲。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致對方死地而後贏。這種設計,暗合了他們君臣六人定奪天下之意。
後來,他們在赤狄通往晉國的要道之側的山巔,當年炎帝創制“象戲”的地方,用巨石雕鑿了壹幅巨大的棋盤,並建了壹座石亭。重耳在玩棋之余,遙望晉國的方向,抒發復國立霸的宏偉理想。後人把伏牛山中部的這座高峰就叫成了棋盤山,此地成為了中國象棋的發祥地。歷經若幹代的演變後,於宋代後期,象棋逐漸定型,成為我們今天玩的三十二子的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