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先生的人生“三層樓”之說,是在評價他的老師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壹法師時說的。其原文如下: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壹曰物質生活,此大多數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學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數。三曰靈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諦者極少數耳,弘壹法師則安步閱此三層樓臺也。事母孝,待妻愛,精深藝術,精研佛法。實最完美壹人也。——豐子愷
簡單來說,三層樓就是指人們對物質、精神、靈魂(宗教)的追求。在豐子愷看來,物質追求是人的壹種本能,吃飯穿衣,溫飽問題是最底層的需求。這就是第壹層樓。等解決了溫飽,就會有精神層次的追求,這就是人生的第二層樓。而如果在精神追求裏仍不能完成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就會上升到第三個層次的追求,就是所謂的靈魂追求,也就是宗教;這是第三層樓。
由於是評價弘壹法師,豐子愷在說這番話的時候,有著特定的語境。特別是在最後,豐子愷說到不論是物質追求還是精神追求和最終的靈魂(宗教)追求,弘壹法師都能夠達到壹種極致狀態。在俗家時,對母親非常孝順,全力侍奉。作為壹位大戶人家的公子哥,李叔同在世俗生活方面也是遊刃有余,可以說所有大宅門子弟“應該”有的習性,他壹應俱全。留學日本期間,娶了壹位日本太太,伉儷之間非常恩愛,令旁人艷慕不已。
精神層面的追求,李叔同在同時代的人當中也是罕有人可比。他是大藝術家,在音樂、戲劇、繪畫、書法等方面都是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由他(改)編曲並填詞的《送別》,至今仍在流傳。而決意出家後,又以快刀斬亂麻的決絕之心與世俗生活完全脫離。在出家之初,俗世之妻請求見面,弘壹法師始終壹言不發。作為僧侶,弘壹法師選擇了戒律最為嚴格的律宗,並重振南山律宗,成為了我國漢傳佛教律宗第十壹祖。
如果拋開當時說這番話的特定語境,豐子愷先生的人生三層樓之說,也可以說樓與樓之間的界限並非牢不可破。美食家、收藏家等註重物質享受的人,由物質直通靈魂層面的了悟,也並非沒有可能。同樣,由精神追求而轉入對世俗生活的“貪圖”也不意味著墮落。
而在第三層樓的人,有的得道高僧,如濟公活佛看上去叛經離道,做出種種關於荒誕行為——可見三層樓之間只是虛擬的樓板,至於究竟是處在哪壹個境界,還是在於個人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