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裏的網友都被這個豪華的文具營驚呆了。但也有人壹針見血,留言說:窮學生文具多,卻學會欺負兩支筆。後來,這句話流傳開來。
果殼上的壹條推文,在這場“窮文具”裝備黨的背後,可能是“所有權效應”在起作用,說的是人們傾向於將“擁有什麽”與“是誰”聯系在壹起。
“占有效應”是自戀的壹種表現。自戀是人的天性,人都想變得更好。通過擁有某樣東西,賦予他們更高的價值,這就是“所有權效應”。
當某樣東西具有某種功能時,似乎這些功能也直接成為了自我的壹部分。
2017的壹項研究發現了這壹現象。研究人員測量了受試者在擁有某些物品前後的主觀自我評價。
第壹組被試拿到了壹本閱讀材料,但即使不看,他們也覺得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了;第二組受試者覺得,即使不吃壹塊號稱能抵抗睡意的巧克力,他們也能控制自己的睡意。第三組受試者普遍認為,在得到壹種聲稱能增強創造力的精油後,他們真的更有創造力了。
其實這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人們習慣於根據壹個人擁有什麽來判斷他是什麽樣的人。而當妳想成為壹個與眾不同的人時,妳會本能地通過購買壹些商品來讓自己感覺與眾不同。
比如,壹個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壹個勤奮的人,可能會買很多書,但是買了之後並沒有真正去讀,反而覺得自己好像比以前“更有見識”了。舉個例子,壹個人想減肥,買了很好的器材設備,但實際上他從來沒有用過,反而覺得達到了目的。
妳看,這是奢侈“裝備”後的壹種錯覺,所以才會出現“文具差”的現象。看似配備了很多奢侈品,但實際上並沒有為自己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只是人們內心似乎更加“自信”了。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什麽人們更喜歡奢侈品,買同樣質量但品牌更好更貴的東西。
壹方面,“占有效應”確實能改善心情,但大多數人實際上成了占有效應的“受害者”,滿足於占有帶來的虛假的自我提升。這種要警惕。
那麽如何利用“所有權效應”來“驅動自己”呢?
筆者的建議是,當妳準備開始學習某項技能時,可以“壹點壹點買”。
比如攝影,不用急著去買全套的專業器材,可以從相對基礎的器材入手,比如在手機上練習,可以避免壹開始就陷入擁有專業器材帶來的自我滿足感。
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給自己定壹些小目標。妳可以在行為建模中使用更好的裝備作為強化,作為實現壹個小目標的獎勵。每達到壹個階段目標,就買新裝備,讓自己壹步步實現目標。
但是關於學習,也有人提出了其他建議,就是花很多錢在昂貴的課程或者設備上,讓他們不願意去或者不用。比如減肥,妳就報昂貴的私人教練課程,強迫自己去。
不管是哪種方式,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不要讓“所有權效應”成為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