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型服飾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地區,穿著人口約180萬,操彜族北部方盲。大、小涼山.山高勢險,歷史上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甚少,直至本世紀50年代仍處於奴隸制社會,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著傳統風格。
涼山型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習於頭頂蓄壹縷長發,纏頭巾,頭巾前端束壹二十至三十厘米的錐體,偏於額前,俗稱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或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有大、中、小之分.婦女著幾色相接的百褶裙,戴頭帕,雙耳佩金、銀、珊瑚、玉、貝等首飾。彜族女上衣有襯衫、罩衣、背心三種。青年婦女上衣以細盤花為主,配有帖花和刺繡,中年婦女環肩、襟、袖貼青布寬邊並加嵌紅、黃、綠色細條紋為飾,老年婦女服則寬衣襟袖,只鑲青布.總體上呈現出寬博厚樸與端莊的特點。
與大、小涼山彜族的服飾相比,楚雄彜族的服飾則寬博樸實不足,繁縟奇麗有余,以濃艷為特征。楚雄型服飾主要流行於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及鄰近地區,穿著人口約40萬,楚雄地區地處滇池與洱海之間,東接烏蒙,北靠金沙,南鄰衷牢,是古代各部彜族輾轉遷徙之地,為彜語幾大方言的交匯地帶,故服飾也呈現出紛繁多姿的款式風貌.
清康熙年間《楚雄府誌》有“女不著絝,系筒裙,衣不開襟,從領罩之”的記載。百余年來,因經濟、文化的發展,彜族服飾發生了很大變化,右大襟、短衣和長褲,已成為當今本型女裝的基本款式,但“不分男女,皆披羊皮”、“衣火草布”、著“貫頭衣”、穿裙等古老習俗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至今。女裝特點是上衣稍短.花飾繁多;色彩以黑藍、粉紅、大紅、大綠為主要特征,整件上衣紋飾多變.層層鋪展.幾不留底布之色,效果濃郁艷麗。頭飾大體可分為包帕、纏頭和繡花帽三類,若細分卻有40多種,每壹種頭飾又各具鮮明的地域特點,成為某地彜族的標誌。男子著短衣長褲.服飾日趨時裝化。
其它地區的服飾如烏蒙山、紅河、滇東、滇西等類型亦各具特色,但多與其它民族服飾相融合與滲透,靠近城市地區的彜族服飾,受漢族現代服飾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