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左右,我曾經收藏過壹批從香港藥店買的長壽眉。據當時的賣家說,“我在他家養了35年了”。這是我第壹次喝這麽老的壽眉,有很濃的老茶香氣,幹凈無味。從此也讓我走上了收藏老白茶的道路。
和賣家聊天時,他曾說:“這批茶葉原來是福建產的,運到香港做減肥茶的原料,進價很便宜。”
另外,我還在白茶工藝書上看到,80年代,國內開發了壹種“新工藝白茶”,特別是針對香港,只要輕輕烘幹,而不是完全靠自然烘幹。
綜合以上兩種信息,我個人認為,壽美在香港曾經因為價格低廉而被當作減肥茶。此外,為香港定制的白茶新工藝的出現,使較低檔的壽眉茶更加可口。
所以香港應該有壹部分人早就習慣了長壽眉的味道。
香港(廣東)天氣炎熱潮濕,白茶可以清熱消炎,消暑解暑。在國內白茶零銷售的時代,香港是白茶的主要銷售地區,很多人特別喜歡喝白茶。
作坊裏還有壹種說法:普洱和水仙的粵語諧音,很像“死之前保護妳”。壹大早喝茶真的不舒服,所以大家更喜歡善意的壽星。
據說壽眉這個名字最早是廣東人叫的,因為壽眉的葉子有蓬松的白毛,有點像老壽星的眉毛。
不完全是。尤其是老壹輩人喜歡普洱,尤其是在茶樓吃小吃的時候(不只是喝茶,是吃小吃的小飯館,廣東的朋友應該懂)。因為感覺普洱可以消除零食的油膩感。
而我,在茶館吃點心的時候喜歡喝壽眉。我不太喜歡喝普洱,因為好普洱不好找。茶館的普洱質量很壹般,沒有味道,只有顏色。茶館裏的壽眉雖然也壹般,但至少還是有甜味的,顏色也不會太深,不會讓牙齒輕易變黃,成為我的第壹圈。
香港人去茶館喝早茶。在此之前,大多數人喜歡喝花茶,鐵觀音和烏龍茶。他們是20多年前加入普洱茶的。正是受香港的影響,廣州的茶館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喝“菊普”(有菊花的普洱)。
有各種各樣的飲料。很多喝潮汕茶的人也喝普洱。救命眉這幾年逐漸有了,綠茶也不多喝了。
香港人喜歡喝鐵觀音、香片或者普洱茶。
在中國大陸,他們見面的第壹句問候大多是:“妳吃飯了嗎?”這句話在香港的版本是“和妳喝茶了嗎?”,也就是“妳喝茶了嗎?”多日不見的朋友見面,寒暄幾句後也會說“初壹茶”,意思是改天聚聚,喝喝茶。這句話幾乎可以用在所有場景。商人談生意,鄰居聚在壹起喝茶是壹種傳統而體面的交流方式,也是壹種生活方式。
早期的香港寸草不生,人們很難謀生。他們漂流到這個殖民地,切斷了與故土的不斷聯系。隨著生存的艱難和分離的痛苦,人們需要壹種媒介來緩解精神壓力,尋求內心的認同,於是喝茶就成了這種媒介。
香港人的飲茶習慣來自老廣州的商業文化。自清代中葉起,廣州成為珠江三角洲的政治經濟中心,壹些從事貿易的商人在早晚兩餐之外,還創造了休閑和商務洽談的“飲茶”活動。在香港的摩天大樓下,有許多古老的茶館和茶館。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喝茶,看報紙,聽粵劇。他們從容不迫地喝著“早茶”。富商、明星、高級白領都有能力在文華、東方、半島酒店這樣的高檔場所享受下午三四點的下午茶。很多香港人的童年都是從長輩去茶館開始的。香港地廣人稀,聚會最好的地方就是茶館和比較高級的茶餐廳。在嘈雜的氣氛中,人們陸續坐下,年紀最大的人翻著菜單決定喝普洱、香片、龍井、水仙還是長壽眉。
香港人習慣喝白茶,比較傳統的老人也會存壹些白茶,因為白茶確實有長期藥用的功效。有條件的家庭或者老茶館會在家裏或者倉庫裏收集壹些白茶,變成老茶。壹百多年,彈指壹揮間。時至今日,白茶依然出現在香港的茶館、茶室、茶餐廳等空間。這種具有消脂消炎、清熱解毒作用的葉子,在百年動蕩的歷史中,給了人們溫暖和煦的精神寄托。
香港人對喝茶的態度很現實:“吃鹹魚,忍渴”。人生是壹場人與命運的鬥爭。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把所有的艱辛和耐心都泡在壹壺濃濃的白茶湯裏。白茶的魅力在於其原始自然的香韻。它的味道需要靜心才能感受到,壹旦感受到它的魅力,就難以忘懷。
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壹樣,就像有的人早餐喜歡喝豆漿粥,有的人喜歡吃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