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了解陶器形態的產生、發展、演變和消失的歷史,為鑒定古代陶器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比如在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非常流行,到了漢代就消失了。仿青銅陶器,如丁濤和鐘濤,在戰國和漢代很流行,魏晉以後完全消失。
再如仰韶文化,平底器皿普遍,缺少足囊器皿、三腳架、足圈器皿。龍山文化正好與仰韶文化相反,有鼎器、足圈器、足袋器,平底或圓底的鍋碗瓢盆極為罕見。除了掌握各個時代的器型產生、發展、演變、消亡的歷史以及本地區特有的器型。
還要仔細對比研究每件陶器的細節特征,如口沿、腹、肩、頸、底和柄、耳、系、流、足、扣、筷、鼻等。掌握器形,結合胎質、花紋、風格、制造工藝等特點,在斷代、辨偽上就不會失之千裏。因此,對形體形成準確的概念,善於觀察不同時代形體的不同風格是非常重要的。
2.模式
陶器上的裝飾紋樣和瓷器、玉器、古言上的壹樣,強烈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具有鮮明的風格和時代特征,可以作為我們鑒別陶器時的參考因素。比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花紋和圖案上都有明顯的區別。
商代早期,串的線很常見,饕餮的線很少見。中期,饕餮非常盛行;後期饕餮紋非常少見,繩紋又興起,但比商周早期粗。西周早期的繩紋與商代晚期有所不同,成組的縱向粗繩紋增多。中期除繩紋外,出現了瓦紋(即凹槽紋);後期平原面增多,繩紋粗大模糊。
3.胎兒質量
陶器和瓷器壹樣,非常重視對胎質的研究。分析胎色和胎質的混合也是鑒別陶器的方法之壹。原因很簡單。雖然有些物體在外觀和裝飾上很相似,但我們可以通過與陶器進行比較來找出差異。比如商代白陶的胎質和內外都是白色的,潔白細膩,質地堅硬。
從灰陶的胎色來看,中期有黑皮泥質陶,早晚期無黑皮陶。西周的胎質以泥質混砂灰陶為主,有少量混砂紅陶、泥質紅陶、泥質黑陶。
春秋早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但陶器較西周時期更為精致。晚期以泥質混砂灰陶為主,但陶器較為粗糙。不考慮其他條件,僅從胎質上就可以區分商代、西周、春秋早晚期的陶器時代。
4.辨色能力
仔細觀察陶器表面的顏色,陶器的顏色因顏料使用量不同而時有不同。據有實踐經驗的人說,秦以前,陶器多為灰色,漢代多為青色。隋代以後的陶器多為白、綠,元代多為灰、黑,現代陶器多為青。
識別鐵銹
真正的古陶器,土銹牢牢地粘在原件上,用刀也不容易脫落。假古陶的土銹粘結不牢,用釘子就能刮去。因此,辨別陶器表面的土銹、水銹、水土流失程度也是鑒別陶器真偽的重要途徑。
書櫃對著床風水好嗎?
風水上講,書櫃對著床是可以的,但關鍵是書櫃上有沒有鏡子,或者有沒有玻璃門、玻璃推拉門。這種情況不好,因為在風水中,玻璃和鏡子的作用是壹樣的,只是強弱而已。在家居風水中,鏡子是非常重要的物品,它不僅可以改變光線的方向,改變和加速氣能流動的方向,還可以引導氣能和光線,達到消災的目的。在臥室裏,鏡子壹定不要靠著床放,這對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