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山(1874—1935),沈陽人。範有元的弟子。民國初年,土地鋪設在奉天城“西門臉”。此後,他在奉天第壹商場興樂園的溫室裏演出,並經常與馬搭檔。1925加入奉天書曲改良研究會。他能善逗,還會學各種鳥鳴,小販叫賣,還經常唱太平鼓歌。
李(1881—1926)原名李佩婷,小名“萬人迷”,北京人,“相聲八德”之壹。從小,我就和父親李廣益在北京天橋表演。後來我拜許為師,擅長調侃和說單口相聲。他第壹次寫了壹首詩:“滑稽曾說東方朔,後人承賈福喜。它創作於清末民國時期,據說國王只是我的萬人迷。”1926年冬天,“萬人迷”來到沈陽,在小河沿岸的寧鄉茶館演出,每天座無虛席。半個月後生病了。壹天早上,他冒著風雪,死在了路邊。沈陽相聲同事給他辦了喪事,朱鳳山的悼詞是:“風神大師吹響了號角,七仙女把花撒向天空,所有親友都來送行,漢王派人來接他。”郭(1884—1939),山西太原人。十歲時,他隨父親去了北京,學習京劇。二十四歲拜範有元為師,改學相聲。他從1921年前來到沈陽,接待了、楊寶元、侯。他說學逗什麽都精通。代表劇目有《地理圖》、《誇宅》、《大賞手》、《門子》、《黃鶴樓》、《山東黃兒》等。他還經常去張大都督府講學。
米敬壹(1896—1936),原名米婉翠,被封為敬壹,意為“精明能幹的第壹人”。沈陽人,回族。善於模仿鳥叫聲、火車聲、汽車聲和號角聲的同時出現。1930年下海做藝人,經常在奉天第壹商場演出,李瑞琳給他進貢,經常在電臺講課。代表曲目有吃元宵,鄉親,向東跑。
白萬明(1896—1985),遼陽人。少年時師從周(周大頭),學唱二人轉,藝名白老妹。二十三歲入沈,師從雙簧藝人趙執信,改相聲雙簧。1931九壹八事變後,他去了北平,認識了壹些著名的相聲藝術家,壹年後回到沈陽和趙執信壹起開光明茶館。解放後參加沈陽相聲大會,經常講地理圖、六個人、傻子轉文字,還創作了《董存瑞》、《快板》、《壹萬個紅燈》等新曲。
白音兒(1924—1962)原名連,北京人,滿族。鋼琴家連之子後(綽號“猴頭”),曾師從常(藝名“小蘑菇”)於天津。師徒被譽為“相聲三寶”。在天津大觀園演出時,被稱為“六大喜劇演員”之壹。65438到0939到沈陽後,經常在奉天第壹商場星樂園演出。在1942中,他和李永春合寫的《六個人》出現在銀幕上。解放後,他參加了沈陽相聲大會。他口齒清晰,表演精彩。他以山西家西為絕活,常講八扇屏、地理圖、誇房子、誇門子。
(1911—1997)原名余,藝名小北瓜。北京人。他自幼隨父余雲卿(藝名“余阿奧特更快”)學習表演,後拜施振林為師學習唱滑稽鼓。19歲師從北京著名相聲藝術家崇壽峰,轉行相聲。他能抱能逗,是個全才,曾與白音兒、劉伯奎、郭、朱慶森、等在大連同臺演出。1935年,他和弟子莊(藝名“小八仙”)在電臺演了幾十場相聲。1946去沈陽甩地,還在北市場和市裏幾家茶樓有過壹次相聲。解放後加入富順曲藝團,收了劉家可、陶金等十幾個弟子。
楊海泉(1907—1967)是北京人。他的父親是法國大使館的廚師。他從小學開始學習法語。二十歲時在天橋上表演,用白沙寫法語吸引觀眾。他被稱為“瘋子楊”。1948年在錦州拜馮振聲為師,花樣百出。後來,他成了專業人士。解放後來到沈陽。1956之後,、、金炳昌、傅、、等弟子在沈陽廣為接受。他是東北“馮家門”相聲的主要藝人。1958年與小合寫《社會主義好》,參加全國首屆曲藝匯演。
1949年3月,沈陽市藝術音樂協會成立後,相聲組組長為張(太平鼓藝人)。這個相聲團體被稱為“相聲大會”,由童雨田、白音兒、湯敏儀和彭國良主演。當時年近八旬的老藝術家胡蘭亭(他是“窮不怕”朱少文的孫子,因自幼被叔叔收養,故姓胡),雖已退居舞臺,並得到同齡人的支持,但仍時常將技藝傳授給晚輩,還獻上了《馬首是瞻》(八段)、太平歌詞《破山救母》等被列入《遼寧傳統民間藝術選編》。單口相聲本來是遼寧省音協收藏的,可惜文革中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