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詞的開頭,科利塔斯提出頭重腳輕的感覺是吸食大麻的特征。“點燃了蠟燭”是吸毒的常用詞,在後院跳舞是吸毒後無法控制的癲癇發作現象。
這種自願戒毒中心主要面向中產階級,介於療養院和戒毒所之間,濫交是70年代中產階級放蕩之後的正常現象。毒癮使妳在壹定時間內康復並離開戒毒所,但妳永遠無法擺脫重蹈覆轍的陰影。這就是“妳可以退房壹段時間,卻永遠離不開”的寫照。
歌詞的陌生感可能是精神病院說法的來源。歌詞中的相關暗示是:總有遙遠聲音的幻聽;天堂地獄是指精神病人中的惡魔等某些邪惡的人性和天堂等純潔無意識;在後院,病人像著了魔壹樣手舞足蹈;心靈的扭曲是精神病的直語;自己思想的囚徒也是碼字;壹種妳想殺死魔鬼卻殺不死他的精神病幻覺。當然,精神疾病和毒品是壹樣的。妳可以覺得自己暫時是正常的,但妳不能保證自己以後也是正常的,永遠不會留下那個陰影。
七十年代是恐怖片在電影界大行其道的時候,而這句歌詞恰恰是故事框架。偏僻的沙漠路上壹個孤獨的男人,門前壹個舉著蠟燭的美女,酒吧裏壹個神秘的領班,後院的妖舞,壹個想殺卻總是殺不死的妖,就算結束了,總有人在幕後提醒我,續集的結局。這些都讓歌詞有壹種鬼魅的感覺,而在恐怖電影中,精神病院往往是主要的背景場所。
比起現場找,加州酒店的標誌顯然更有說服力。但是這個符號是什麽意思呢?至少有三觀:音樂,洛杉磯生活,美國社會。
60年代是美國音樂自由創作的時期,搖滾樂的流行成為60年代自由與叛逆的象征。然而,它的盛況也給商人帶來了無限的貪婪。吸毒和濫交幾乎成了70年代每壹個搖滾樂手走過的墮落之路,而金錢和享樂則成了70年代搖滾樂的新形象..
鷹,兩個音樂家,看到了這個事實,但他們無能為力。音樂人已經把這種引人入勝的生活當成了音樂行業的常態,搖滾音樂人身邊總是有美麗的面孔和美麗的地方。對於外界的質疑,他們總是原諒自己:放松,我們天生容易動心。音樂行業已經殺不死這個金錢的惡魔,即使某些個人能暫時終結它,也永遠擺脫不了。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被認為是搖滾樂的巔峰。精神也有精神的意思。歌詞暗示,伍德斯托克之後,無論看起來多麽美好,搖滾精神不復存在。
認為這首歌象征美國社會的人是這樣理解1969年的:1969年是60年代的最後壹年,說1969年以後就沒有這種精神了,指的是美國60年代的自由、和平、平等精神。
美國壹進入70年代,就遇到了中東石油危機,越南戰爭戰敗,尼克松水門事件等等。壹夜之間,美國的精神面貌從奮鬥的青年變成了庸俗頹廢的中年。
兩三年前,斯坦利·庫布裏克拍過壹部電影《大開眼戒》。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後,可以發現很多類似於這首歌詞的情節內容。也是壹樣的吸毒,壹樣的放蕩不羈,壹樣的魔鬼崇拜情結,壹樣的無法擺脫的陰影。這部電影就像是對這首歌的詮釋,講述了美國社會已經不堪忍受的狀態。
洛杉磯的故事是老鷹隊自己在無數次提問後給出的答案。雖然歌曲和小說壹樣,在離開作者後還要由聽眾來解讀,但唐·亨利是這樣解釋的:“我們是壹群來自中西部各州中產階級背景的年輕人,加州旅館是我們對洛杉機上流社會的理解。它可以被視為美國的象征,美國總是追求奢華的生活,而不僅僅是關於加州和貝弗利山。”碧麗華山是洛杉磯最富有的地區之壹,好萊塢電影明星都住在這裏。
(“我們都是來自中西部中產階級的孩子,”亨利談到老鷹樂隊時說。“‘加州旅館’是我們對洛杉磯上流生活的詮釋。這是對美國的壹個隱喻,因為這個國家壹直以過度著稱。這並不意味著僅僅是關於加州或貝弗利山。)
《加州旅館》自出版以來吸引了許多質疑和批評。雖然沒有人敢誇口自己的理解是正面版本,但歌詞中明顯的吸毒、性亂和邪教暗示仍然引起道德衛士的不滿,並遭到美國多個州宗教團體的抵制。但《加州旅館》這首歌中經典的吉他旋律,詭異莫名的歌詞,感人至深的悲涼情懷,讓這首《加州旅館》永遠神秘,成為人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