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面世起就聲名赫赫,隨後各種各樣的復制本、仿本及偽本便流行於世。
張擇端像
然而,可以想見的是,見過真跡的人畢竟少之又少。許多人不得按照復制本(甚至是再復制品)來描繪,更是有靠想象來完成的,所以《清明上河圖》各版本間的差異很大。
總體來說,《清明上河圖》大致可以區分為3大系統。分別是:張擇端的真跡、明代仇英的“仇英本”和清代宮廷畫家的“清院本”。
故宮博物院展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關於傳世《清明上河圖》的數量,至今莫衷壹是。經奈良大學教授古原宏伸調查:日本有18件,臺北有13件,紐約有6件,倫敦有4件,芝加哥、洛杉磯、布拉格及北京等地各3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4件,***計41件。也有壹種說法認為:中國大陸有10件,中國臺灣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國有6件,歐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
通常認為,以“清明上河圖”為題,且有壹定價值的作品,在全世界的數量在50至100件之間。那麽,我們壹起來看壹下各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吧!
宋代版本
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嘉慶《石渠寶笈三編》著錄本《清明上河圖》。從宋到今,流傳有序,卷後的題跋、印鑒歷歷可數,被絕大多數人認為是張氏的真跡。
宋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畫卷尾端的山石上有“翰林畫史臣張擇端進呈”簽名,有學者認為其代表“金人入主汴京時的短時間風格“。”易簡“,語出《易經.系辭》:“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平易簡單之意,作者希望透過畫面,讓觀者對都城繁華勝景壹目了然。
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傳為張擇端所繪。因有人認為:“該卷本與明清仿本風格迥異。”
元代版本
元人《清明上河圖》 香港私人藏
此為工筆重彩本。專家認為,這是介於宋本與明清仿本之間的元本,另有三顆元印作為證據。
元秘府本《清明上河圖》 傳藏於美國芝加哥孟義君處
董作賓先生研究確定此本為真本,並為其書寫了序文、跋和編校後記。
元人《清明上河圖》 現藏臺北歷史博物院
傳元人所作,又稱白雲堂本。原為藝術家黃君璧所藏,後贈予臺北歷史博物館。
明代版本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仇本《清明上河圖》雖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創作。比如在此圖中,張擇端畫中的木質虹橋已經被仇英筆下的石拱橋取代,橋上市景已由張本的幾個草棚涼亭演變為木質售貨亭。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仇英所繪《清明上河圖》的另壹版本,隨蔣政府遷至臺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傳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卷有多處與其它版本不同。重彩設色亦是其它作品所無,幅中大量運用了石青、石綠、朱砂、藤黃、胡粉及紫色等顏料,畫面呈現出濃烈瑰麗的風格。這很出自明代“蘇州片”畫家對仇英風格的刻意追摹。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 保利拍品
這是保利拍賣網上的壹幅仇英《清明上河圖》,其構圖與臺北故宮收藏的仇本幾乎壹致。
下面的幾幅明本《清明上河圖》在大英博物館中可以見到:
大英博物館藏《清明上河圖》(明代)
大英博物館藏《清明上河圖》(明代)
大英博物館藏《清明上河圖》(明代)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壹,收藏中國流失文物達2.3萬件。
清代版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本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牧、孫祜、金昆、戴洪、程誌道參照各朝的仿本協作畫成,故之清院本。
清院本是集各家所長,又受西洋畫風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行置其中。此畫充分地展現了清初民俗風情,堪稱院畫中的精品之作。
清 沈源《清明上河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本以水墨為主,在用色方面,更只用赭色稍加鉤染,自有壹番清新雅淡的韻味。用筆熟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極為精細工整,亦清畫院中之佳作。
清 羅福旼《清明上河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以宮苑為主體進行精致描繪,突出了相關活動的實景所在。在構圖上運用透視手法,形成了畫面世界真實化的效果。
清人畫 仇英《清明上河圖》 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清 佚名《仇英清明上河圖》 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館
拒絕媚俗選題,
不熬國學雞湯,
關註文化熱點,
分享優質內容。
只想做壹個靠譜的
傳統文化領域自媒體。
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