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助政策,務實報國,重視農桑,停止捐錢,等等。同時,他六下江南,謁江工,察民官,謁士紳,培士,遊陵。他六下江南,屢下命令,要從江浙皖救回幾千萬銀子。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他的文學處理。
甘龍是壹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官。他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差距,平定了西北的準噶爾兩次,新疆的回紇壹次,西南的金川兩次,臺灣省林起義壹次,緬甸壹次,越南壹次,尼泊爾廓爾喀兩次。史書評價他是完美的武術家,稱他是完美的老人。
甘龍崇尚儒雅,擅長騎射,筆墨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但乾隆晚年生活奢靡,國庫枯竭,貪官豪紳受到重用,以至於晚年出現農民起義,這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擴展數據
乾隆皇帝的主要政治措施
第壹,緩和矛盾
乾隆皇帝登基後,首先緩解了雍正時期造成的政治緊張。乾隆初年,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矛盾,改善各方面關系,雍正的政策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調整。
乾隆皇帝晚年的詩中也說“政治現實要寬嚴相濟”,但在大多數場合,寬嚴相濟總是壹起被提及,兩者被視為“寬嚴相濟,政以和”,這是乾隆統治的必由之路。
第二,重視官員管理
乾隆皇帝恢復了雍正時期因受賄被革職的官員,不追究貪腐案,並放寬了官員的政績考核。結果官僚主義壞了,貪婪又復活了。李鴻察覺後,從乾隆三年(1738)開始嚴肅處理貪汙案件,對情節嚴重、查證屬實的貪汙犯,立即處決。
在乾隆初中,李鴻重視對官員的管理。首先,他重視官員的選拔。他強調,官員要風華正茂,55歲以上的官員要詳細篩選,65歲以上的官員要引進,能不能接替他由自己決定。他把無能的官員分為老、病、浮躁、無能、軟弱、不甘、貪涼八類,並給予不同的處理。
第三,重視農業
乾隆皇帝繼承了康熙、雍正兩朝的政策,更加重視農業生產。他認為“民為國之本,食為民之本”,“報國之足,農桑為先”。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學習農業技術。以前貴州到處都是桑樹,養蠶和紡織都不栽培。他指示貴州地方官員從其他省份招募養蠶和紡織專家,向他們傳授技術。他讓當地官員註意植樹和保持水土。
乾隆皇帝鼓勵開荒,擴大種植面積。雍正二年(1724),全國耕地面積683萬公頃,乾隆三十壹年(1766),擴大到741萬公頃。烏魯木齊地廣人稀,他幫助甘肅的窮人培育種子。
第四,親商政策
乾隆皇帝重視商業的發展,給了他寬松的政策。他還采取了壹些親商政策。規定商人可以在收成不好的地方賣糧而不用交米稅,並允許民眾販運少量的鹽(雍正時期是不允許的)。金融機構(從事匯兌、存款和信貸的銀行)也在乾隆朝開始出現。由於生產的發展,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國家財政收入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