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這塊巨大精美的古玉,對我們來說,應該是無價的藝術遺產。然而奇怪的是,傳世玉器很少,地下發掘也不容易見到。這些古玉去了哪裏?對此,許多考古學家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不同的觀點。第壹種觀點認為,由於年代久遠,古玉已經腐爛入土。摯友趙茹珍寫《疑墓》,認為清代《玉記》原文說“凡玉已五百年中,其身松;千年,質如石膏;2000年,形似腐骨;三千年,爛成石灰;六千年不生,就爛成泥。”
這種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值得深思。玉質地堅硬,化學性質穩定。其實考古發現的古玉,雖然表面被浸泡過,但不會因為長期的隱蔽而改變其性質。如果再多加盤搓,就能顯出布的光彩。另壹種觀點認為,大量古玉逃往國外。歐美人確實從中國古代商人那裏購買了大量的古玉。然而,他們對中國古玉這壹藝術寶庫的關註只是現代的事情。古玉原本在私人手中,大部分被轉賣或捐贈給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和芝加哥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在精致的櫥窗裏展示中國古代玉器。他們出版各種中國古玉目錄,並不時舉辦中國古玉聯展。因此,我們說,由於中國古玉是精美的藝術品,而且它們的蹤跡可尋,這批古玉不應歸入“失蹤”。但這些古玉,與我們祖先雕刻的古玉總數相比,只是九根牛壹毛。第三種解釋是古人祭祀沈入河中。是古人以玉為祭品,或以玉為禮物,在誓願中請山川之神作證,葬於河中,難歸。但是,供奉玉器畢竟只是少數。即使是壹個巨大的數字,歷代的發掘也應該更多。與為數不多的能熔能鑄的古代青銅器相比,與容易破碎的陶瓷相比,出土的古玉數量還是太少了。第四種觀點是古玉被吃了。這種說法看似離奇,但也在情理之中。在古代,生存是原始人的第壹需求。他們把周圍壹切不懂的東西都當成邪靈,整天忙著用巫術對付各種鬼神。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原始人就覺得溫潤可愛、有固有顏色的玉是天道鬼神的食糧。如果把這些“食物”放在身體的要害部位,鬼神就會被食物吸引,就不會傷人了。這個佯攻,玉佩起到了守衛身體和抵禦不祥的作用。到了西周,周人“遠離鬼神”,巫術地位下降,玉佩的裝飾作用凸顯。秦漢時期神仙盛行,人們希望死後升天。他們煞費苦心地保護身體的不朽,因此制作了大量的玉衣、玉容器、玉柄、玉寶等。把他們埋在墳墓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不斷。士人對神仙境界的追求失望了,但又希望在現實生活中享受更多,於是長生成為他們刻意追求的目標。人們想起了“玉為鬼神食糧”的古訓,加上他們的歪曲,變成了“活人吃玉可以長生不老”。
《抱樸子》說,當時有壹本書叫《玉經》,專門指導人吃玉,說“服玉者活如玉”但見效慢,要壹兩百斤才顯效。於是,在魏晉南北朝三個半世紀的時間裏,不僅玉器制造業雕零倒閉,更有數不清的3000年以上的精美古玉積累。能僥幸逃脫的,都是那些隱居深山、沒有歷史的“有道之人”在杵臼之間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