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介紹壹種春節的傳統習俗,不少於400字,不多於450字

介紹壹種春節的傳統習俗,不少於400字,不多於450字

下面這篇是天臺春節的傳統習俗------

俗話說:“百節年為首”。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俗稱“過年”,它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意在慶賀新年。至漢武帝初年,才定下夏歷(農歷)正月初壹為新年。天臺人過春節,壹般是指臘月三十子時到正月初八之間。實際上,從上壹年的臘月二十四日開始,家家戶戶都已在撣塵、打掃、準備年貨,喜氣洋洋為過年做準備了。

1.過年

正月初壹這天是春節最隆重的壹天。這壹天,家家戶戶老老少少穿戴壹新,開門出來第壹件事,就是鄰裏之間見面拜年問好。在家中,晚輩向老輩拱手作揖,口稱“拜歲”。長輩接受拜歲時,要送壓歲錢給晚輩。“壓歲錢”用紅紙包裹,以示吉利,討個“開門紅”的口彩。雷峰壹帶,晚輩要帶上白糖、荔枝之類“拜歲羹”,到“還歲”時,長輩再原物奉還。接待拜歲客的中飯,壹定得吃饅頭,所以在那裏拜歲又叫做“吃饅頭”。

2.五味粥

正月初壹早餐,天臺人家家都要吃“五味粥”。“五味粥”是由紅棗、赤豆、蕃薯、毛芋、豆腐五味加入米中煮成粥,含有五谷豐登的象征意義,並祈五福(指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壽)。“五味粥”還壹定要由男子煮成,男為陽,表示新的壹年蒸蒸日上,生活越來越美滿。壹般用大鍋煮,不但正月初壹早餐夠吃,還要留壹部分,用作初壹、初二兩天吃餃餅筒時吃。

正月初壹的中餐吃“餃餅筒”,晚餐吃“扁食”。因為頭夜(臘月三十)守歲沒有睡,正月初壹這夜家家戶戶早睡,舊俗不點燈,至於吃扁食則易於消化。

值得註意的是,城關水南村六房下的上堂屋支派的族人以前正月初壹早上都吃豬腸飯,原因未詳。

3.遊城

正月初壹早餐後,男的壹般在家裏接客,女的則帶上孩子去“遊城”和“走八寺”。天臺古城比較特別,有八個城門。婦女們壹年到頭忙於繁重的家務,這天讓她們自由地登城走壹圈,邊走邊看城內城外的風景,這就是“遊城”,也是天臺古代尊重婦女的優良傳統。現在這種古風仍舊未泯,初壹這天,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到國清寺、濟佛院、濟公故居等處去遊覽。

4.拜座

拜座的時間在正月初二,所以初二又稱“白日子”。“拜座”指的是上壹年內辦過喪事的人家,這壹天在家中擺設靈座,親朋好友帶著白燭紙錢前來向亡靈祭拜。如果不準備設座,必須在門外顯眼的地方貼上“謝絕接紙”、“免送紙燭”或“勿接紙”等字條,並署上名,以示親友。“拜座”到初三撤去靈座,叫作“落祭”。還有把余饌伴手分送給下輩各家的叫做“散羹”。

過去,初二這壹天是禁忌串門的。現在則成了看望至親(父母、外祖父母、嶽父母)的“拜歲”日子。

5.拜新墳

這壹習俗是初二家祭的延續,俗稱“先望活人,後望死人”。儀式同清明掃墓壹樣,壹般用“九子盤”,內盛綠豆糕、雞蛋糕、肉、魚、茶葉等。按輩份在墳前依次跪拜,也稱“拜墳歲”或“望三日”。並在墓上加土、壓紙錢。

6.迎竈神

正月初四為迎竈神的日子。人們在年前舉行祭竈送神,到正月初四壹早,重新備牲設醴,燒紙馬,粘貼”竈司菩薩“紙像,迎接竈神下界,稱為”迎竈神“。這種風俗現在已不多見,但鄉間接神貼像的遺風仍然存在。

7.走八寺

正月初八這天比較熱鬧。這壹天,城鄉信佛的婦女成群結伴遊覽寺廟,燒香禮拜,祈福禳災。據《天臺歲時紀》記載,當時 “城隍廟、東嶽宮,以及大小雜祠,莫不燈燭輝煌,香煙繚繞……幾乎不能容足。即城上之小廟,亦人滿其中”。天臺城關舊時寺觀眾多,有觀音堂、信行寺、藥王廟等壹百多處。有的說八寺指:國清、塔頭、高明、華頂、方廣、萬年、護國、龍山等八個正規寺院。這種風俗照例要在正月的三個八日(初八、十八、廿八)遊寺, 而且要連續走十年,才算功德圓滿。

正月初八是春節的最後壹天,舊時這天還要放鞭炮,叫作“鬧上八”。過了這壹天,春節期間的走親訪友就稱結束了。天臺民諺:“拜歲過上八,有粽也勿煮(土話音閘)”。

8.春節禁忌

春節期間,特別是正月初壹,有許多禁忌:不準掃地(如必須掃,先朝裏掃三帚),不動刀剪,不動針線,不勞作,不經商,不許罵人,不準打架,不準說壞話,也不準打罵小孩,即使平日有仇恨的,這壹天也要和睦相處。這壹天,家中的井水也禁止汲用。相傳井神以壹年為壹天 ,大年初壹是她的清晨,井面是她梳妝的鏡子,攪動了會惹她生氣,不願降福到人間。現在,不經商的禁忌已經廢除,正月初壹這天,商店仍舊開張,旅遊點的攤販仍然叫賣。

  • 上一篇:雲南省博物館旅遊景點介紹 雲南省有哪些博物館
  • 下一篇:妳認為什麽樣的人不適合穿牛仔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