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猴子克隆技術將促進人類大腦疾病的研究和治療。
自克隆羊多莉誕生以來,哺乳動物克隆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靈長類動物克隆研究進展緩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壹是需要取出受體卵核,註入同種異體體細胞核,靈長類動物細胞核比其他動物更脆弱、更易受損傷;第二,靈長類卵子重新核移植後啟動重編程程序的難度更大。這是靈長類克隆的另壹個主要困難。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看來,這次猴克隆的成功,得益於我國科研人員對細胞“去核”和“註射”技術的不懈改進,以及對細胞重編程的有效控制。
蒲慕明院士認為,克隆猴最重要的科學價值在於它可以極大地促進人類大腦疾病的研究和治療。靈長類動物與羊、牛等哺乳動物不同,基因與人類接近,因此靈長類動物克隆對人類疾病的治療有直接幫助。此前,克隆豬的成功推動了器官移植的探索和研究(如將豬的心臟移植到人體內),但腦部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藥物研發急需壹種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來模擬人類疾病。在現代藥物分析中,藥物的代謝和作用是在臨床試驗前通過動物模型來檢測的。雖然小鼠是最常用的動物模型,但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為小鼠與人類有很大不同,因此研究機構經常使用獼猴作為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模型進行藥物篩選。每年約有7-8萬只獼猴用於藥物試驗,不僅費用昂貴,而且在倫理上也有爭議。所以現在很多藥企選擇用狗、豬等動物代替獼猴。這種方法只對某些疾病的研究有效,但對大腦疾病的研究幫助不大,如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20多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