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九九幾九最熱
夏九九三九四九最熱,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壹九,每年九個九***八十壹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未能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更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日期與物候的關系。
炎熱的夏天對人體消耗很大,因此人們要吃雞蛋、燉雞等補食來滋補身體。廣東流行吃狗肉,北京則流行“冬至餛飩夏至面”;“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夏九九歌介紹
夏至之時,有些地方流行“夏九九”歌。“夏九九歌”是以夏至日作為頭九的第壹天,每九天為壹九,順次稱為壹九、二九……直到九九。在這 81 天裏,是壹年由較熱到最熱又到涼快的日子。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
流傳在北方農村的“夏九九歌”是:“壹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九九八十壹,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中的後句,都是用人們對冷暖的感受、表現和行動等,生動形象地反映夏季氣候變化的情況。雖然“夏九九歌”不及“冬九九歌”叫得響,但它卻比“冬九九歌”適用範圍更廣。除了青藏高原、大西北以及祖國邊陲黑龍江和內蒙古北部壹些地區不適用以外,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用。這是因為我國南北溫差冬季大,夏季小的因素。
雖然夏至過後,壹年中最熱的時期就要到了,但熱不過 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的三伏天。每年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就入伏了,具體何時入伏民間有個算法,叫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這壹天開始在歷書中往下找,當找到第三個帶有“庚”字的那壹天便開始入伏(即“壹伏”或“頭伏”的第壹天)。
夏九九歌不同版本各有道理
從自宋代相傳的“夏九九歌”可知,“壹九”和“二九”時還不算太熱,手上有扇子就行了。到了“三九”和“四九”,就熱浪逼人了,不僅要喝冰水降溫,晚上還要露宿,而這段時間正是小暑和大暑,也是初伏及中伏之時。可見“夏九九歌”中的“三九”和“四九”,與小、大暑及三伏天氣候是壹致的。
至“五九”,已經入秋,故“夏九九歌”雲“樹頭秋葉舞”或“頭帶黃葉舞”。而“六九”的語句,宋諺是“乘涼不入寺”,明諺是“乘涼入佛寺”,壹說“不入”,壹說“入”,究竟是“入”還是“不入”?
寺中多有大樹可乘涼,如說“不入”,意思是天氣已涼快起來,用不著去佛寺乘涼了。說“入”的意思是,剛剛入秋不久,正是秋老虎肆虐之時,還是要找個涼快的地方避暑。這樣看來,好像兩種說法都對。而且地域不同,氣候也不壹樣,時至“六九”,已是處暑前後,此時各地有溫差是很正常的。
從“七九”至“九九”,氣候已變涼,尤其是到了白露時節,很多地方不僅晚上要蓋被子,日常還要“打炭墼”,即用炭末搗制成圓柱狀燃料,以便秋冬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