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佛教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和佛教藝術的主要形式特征

佛教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和佛教藝術的主要形式特征

佛教的歷史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①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②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③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④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壹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壹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壹。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

(壹)民間的信仰。因長期戰爭的結果,民不聊生,人事的努力,解決不了饑饉苦難的生活。天道既不足憑,生命也無保障,恐怖、悲觀、厭世的情緒充斥。正好在這個時候,佛教思想洶湧輸入,生前身後,善惡業力,促成三世因果的報應,和天堂地獄間六道輪同的傳說,使人們更相信命運的安排,是由於前生業力的造就。因此在亂離的世局中,很快傳遍了佛教的觀念,人人信仰它可得身心的自慰,佛與菩薩的原義,就壹變為與傳統神只的信仰相同了。

(二)知識分子的皈依。自東漢黨錮之禍以來,漢初儒家傳統的學說,受政治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使人不能滿足和信服。魏晉以來,知識分子的士大夫們,都紛紛尋覓思想的新方向,追求命運的象征之學,進入探索哲學的範圍。並以曠達思想,崇尚個人自由,逃入玄談的領域。其所宗奉《易經》、《老子》、《莊子》所謂“三玄”之學的思想,恰在此時,與佛教傳入的“般若性空”學說相遭遇,因此壹拍即合,更是變本加厲,便形成了遁世而逃入佛法的風氣,尤以士大夫階層,所謂知識分子的名士為然。

  • 上一篇:介紹常州梳篦的組成
  • 下一篇:值得妳收藏的幹凈文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