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的時代,詩歌、散文、繪畫、哲學、書法並列。在書法史上,宋代書法藝術也是壹個變革和創新的時代。宋代改變了唐代以嚴格法度作為書法評價標準的風尚,將抒情作為時代書法的主流。這壹時期,大家輩出,湧現出許多優秀作品,創造了書法藝術的又壹個高峰,本文旨在對宋代書法做壹個簡單的梳理和解讀,以了解宋代書法的真諦。
本文共分為六個部分。在第壹部分中,作者闡述了以意傳情的命題。第二部分論述宋代書法抒情性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列舉了宋代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抒情書法家。第四部分闡述了宋代書法的具體體現。第五部分比較了宋代和晉唐時期的抒情書法。第六部分闡述了宋代抒情書法對後世的影響。
關鍵詞:尚義抒情;蘇軾;無心於佳;興趣;
第壹,宋代書法的抒情命題。
從晚唐到宋初,“尊法”的書法風格壹直被繼承。有法可依,當然讓書法有了規則和標準。但是,書法畢竟是人類精神的產物,是藝術的創造,過於嚴格的法度必然會限制人們的創造力。宋初,引領時代的書法家少之又少。歐陽修認為:“書之盛不在唐,廢書不在今”,感嘆當朝沒有壹個書法家能與前朝的書法家相抗衡。
在唐代和宋初尊法的傳統思想影響下,書法家很難擺脫和超越唐代的極端法度。到北宋中期,蘇軾主張提出的這壹概念賦予了宋代書法新的生命力。他註重把握內在精神,尋求突破。他主張“書初無有意,於佳為上”,創作的書法作品完美無刻意雕琢,強調個性的張揚和發揮而非整體的完美。追求是基於文采的個體心靈的自然表達。蘇軾對“無心於佳”提出了“忠實點畫”的創作主張。他又被稱為老莊自然,把自然作為最高的藝術境界。在《蘇軾全集》中,有許多論述說明蘇軾對自然和趣味的追求。如《書張長史書法》雲:“張長史草書必醉,或奇,醒後天真。”在醉酒的狀態下,張覺得草書是天真自然的。《劉京聞甌功帖後記》說:“這幾十張紙,都是文仲公親筆所寫,都是手工做的。那些壹開始不加意義的人,他們的文采字畫,都有自然資源,相信世界的奇跡。”可見蘇東坡對自然的重視和強調。所以他在《王公集真經跋》中提出:“僧有真經七篇,.....他們只是壹面鏡子,他們不想工作,所以他們可以工作。若無人操舟,則無心濟貧,而時時在變,卻又自給自足,接近有辦法者。”建立在道的基礎上的自然觀。把追求點畫的技術能量轉移到追求個人興趣上來。這就是宋代的書法道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找到的——尚意的抒情風格。
浙江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後張傳旭說:“繼晉唐之後,文藝繁榮,大師輩出,要想獨樹壹幟,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就必須另辟蹊徑。所以蘇軾首先提出了尚義的口號。”《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認為,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壹顆耀眼的彗星,他的光芒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他把詞從詩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創立豪放派,使宋詞與唐詩、元曲並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書法是北宋四大家之首,開創了崇尚書法的風格。
第二,探討宋代書法抒情性形成的原因。
宋代書法藝術風格在壹定程度上是漢字格式塔發展的結果。中國的漢字從壹開始就與世界萬物息息相關。“倉頡創造的古文作家,有金星彎曲的傾向,俯視龜鳥的形象,吸收壹切美,組合成文字。”漢字的造型和審美意蘊為書法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晉代書法呈現出尊韻的特點,即神韻、神韻、神韻。其實是為了追求壹種別致優雅的風格,目的是為了表達感情。文人墨客各顯神通,充分發揮才華。各種書法發展迅速,成就顯著,為唐代尊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書法在唐代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的階段,強大的唐朝也希望書法有壹定的制度和法度,形成壹套可尋的規則,從而更好地滿足其歌頌的需要。到了唐代,漢字被定制化,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模式,以漢字為基礎的書法演變歷史基本結束。所以到了宋代,在沒有新字體的情況下,宋人還是活在唐人的陰影下或者說找到了新的路徑。於是他們繞過了唐朝嚴格的法度,轉而追求書法藝術的趣味為主旨,求意而不求不拘。宋代書法家開創了書法抒情的壹代先河。由上可見,宋代尚意體的形成是書法演變的必然趨勢和結果。
宋代重意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密不可分。宋朝國力不強,危機四伏,民不聊生,整個國家都處在戰爭的陰影中。宋政府避戰議和,妥協退讓。國家的衰弱給人民蒙上了陰影,而宋政府對文人采取了開明的態度,留下了不殺文官的遺產。在這樣壹個文化散漫但國力衰弱的雙重環境下,宋代書法家無法像唐代那樣沈浸在法度中,端莊文靜的楷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表達需求,而草書因其靈動而最受歡迎。另外,宋朝建立後,宋朝的統治者,尤其是趙匡胤,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