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涅槃”帶給觀眾許多體驗,如神奇的玉石、精美的雕刻、高超的設計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這壹組畫面,我特別能感受到倪老師通過傷害擺脫涅槃的大技巧,然後設計成作品。熟悉雅園的藏族朋友應該知道,在全國範圍內,想雕刻壹塊原始玉卻沒有主意的時候,壹定會想到老倪,想雕刻壹塊有縱橫交錯的傷口、裂縫或水線的原始玉的時候,壹定會想到老倪...雅苑在任何壹塊玉面前嚴謹公正的態度都是值得稱道的。
“鳳凰涅槃”這四個字給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玉石經過設計師的錘煉和琢磨,煥然壹新。通過上面的圖,我們註意到整件作品都經過了加工,從原石到成品只去掉了三克的重量,這也是在玉石價格居高不下的今天非常重要的壹個環節——盡可能的減少玉料的磨損。
作品通過線與面的結合,勾勒出壹只重生的鳳鳥。嚴謹細膩的雕刻,讓作品深具和諧與簡約。同時,作者保留了玉石原有的膚色,並根據膚色趨勢勾勒出鳳凰造型,自然寫意。火焰般的自然膚色使作品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猶如從火中重生,從火中經受磨難和考驗後獲得永生。這象征著不畏痛苦,永不回頭,不斷追求和完善自我的執著精神。
玉琮
作品《玉琮》是上海雅苑的代表作品之壹,是融合倪老師對高古玉器的獨特理解,並在現代審美的理解上做相應改變而設計的作品。玉琮內圓外方,形狀規整。玉琮飾有四組神紋,采用陰陽雕相結合的方法。神面紋兩側用細密的陰線勾勒裝飾,裝飾以四角為中心,線條堅定流暢。
玉,溫潤柔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千百年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已經深深植根於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的靈魂之中。在古代社會,所有重大活動都使用玉,如祭祀、求偶、許願、結婚等。玉不僅是財富、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溝通神靈和祖先的媒介和合法之物。
玉琮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器之壹。它的基本形狀是壹個方圓柱體,其中頂部和底部相連。約五千年前的蘇南、浙北、蘇北、上海等地良渚文化中流行玉琮。是壹種具有地方色彩的玉石。新石器時代,除良渚文化外,在安徽薛家崗文化、魯冀晉龍山文化、廣東石霞文化等考古文化的遺址和墓葬中均有發現,其形制和紋飾與良渚文化的玉琮相似。早期的瓣膜多為面平無截面的短方柱,後逐漸演變為高柱。器物表面還做了豎槽,在角上分了節數,節數從壹節發展到多節。然後以每壹節的角為中心,在兩側描繪出微妙而復雜的紋飾。早期的裝飾圖案多為獸面圖案,中期是由神、人、獸面復合圖案組成的“神徽”,後期簡化為人面圖案。良渚文化後來從余琮傳播到其他地方。過去,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許多考古文化遺址和墓葬中發現了良渚式玉琮。商周時期,玉琮衰落,器形變為面平身短,制作簡單粗糙。東周時期玉琮稀少,秦漢以後就消失了。
關於玉琮的用途,在記載商周祭祀活動的《李周官純大縱博》壹書中寫道:“玉為六器,以榮天下。與蒼璧共贈蒼穹,與黃巖共贈大地……”並解釋為:“如果四面看都像地球,天是圓的,地方是對的。地有四個方向,也是八個方向。”這個記錄清楚地闡述了於聰的象征意義。考古學家和歷史研究者壹致認為,玉琮是原始社會人們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其造型體現了古代人類“天圓地方圓”和“四面八方”的宇宙觀。玉琮上的神徽反映了良渚先民信奉神靈三位壹體和“天人合壹”的宗教信仰古人認為“天大於地”,玉琮上半部分代表天,下半部分代表地。因此,玉琮的形狀在良渚晚期就變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狀,玉琮中間的圓孔上下相通,有著“通天地”的深意。玉琮不僅是原始宗教活動過程中溝通天、地、祖先的巫器,也是國家觀念的對象和“政教合壹”社會制度的體現。掌握神權的巫師其實是氏族的大首領,玉琮的主人其實是當時社會神權與王權結合的人物。
作品《玉琮》不僅給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知識,而且作為現代玉雕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作者倪維斌先生,被譽為“玉雕奇觀”、“玉雕黃埔校長”。他為當代玉雕行業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玉雕大師,甚至通過“雅苑玉道”網站將自己對玉的理解壹壹整理,傳遞給玉雕愛好者。這些年來,無數人通過雅苑進入玉石收藏行業。作品所用的玉料質量壹流,其精細程度幾乎接近於無結構的地步。色澤純正均勻,配合良好的藝術表現力和高超的玉雕技術,視覺效果極佳。就藝術、工程和文化而言,這件作品是真正的藝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