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或老年人對彈弓並不陌生。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彈弓是很多男生都能擁有的玩具。
特別是在農村,找壹根粗細合適的樹枝,剝去樹皮,從報廢的自行車內胎上剪下兩根橡皮筋,找壹塊破布當口袋,就可以做壹個彈弓,玩很多年。
從鄭州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趙長海先生處了解到,彈弓自古就有,只是“上桌”的彈弓形狀各異,頗令人意外。
看到中原流傳的清代鹹豐十年版趙先生圖文並茂的《彈弓譜》,更是大開眼界,感嘆小時候玩的彈弓真是小兒科。
那麽,另壹個彈弓是什麽樣的?
趙長海說,古代作為技藝使用的彈弓,除了弓箭的弦是壹條直而拉長的線,彈弓的弦中間還裝了壹個皮兜,用來包裹彈丸之外,壹般和弓箭用的弓壹樣。
這種彈弓比樹枝形的弓更有彈性,弦可以拉得更寬,自然威力大很多。射彈丸的時候,姿勢和射箭差別不大。
但是有壹點,如果妳射箭,開弓的時候箭已經穿過了弓,所以箭不可能傷到弓箭手,彈弓的拋射物是從後方向前彈出的。發射時需要弓箭手向外偏轉,為彈丸讓路,否則會打到自己的手。
“彈弓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說從古至今已經玩了幾千年了,它的身份不僅僅是壹個東西,更是壹門技藝和武功。”常-趙海說。
就這樣,今天被很多人視為兒童玩具的彈弓(其實也有很多成年人是彈弓迷),也是很有淵源的。流傳至今的《彈弓手冊》可視為“武功秘籍”,古代文獻中也常有使用彈弓彈起的“使用記錄”。
弩由弓而生,弓由子彈而生。
在古代,枝狀彈弓因其制作簡單,便於攜帶而被廣泛使用。不過說到主流,古往今來都是用幾把威力更大的弓彈弓。
由於古代的彈弓通常是用竹子制成的,所以今天幾乎沒有遺跡,只是留下了壹些彈丸。考古學家在Xi安半坡村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安陽殷墟發現了許多石球和陶球。據推測,它們可能用於彈射。
已故著名學者、甲骨文專家孫海波曾說:“我在殷墟參觀時,看到與甲骨同坑的大量拋射物,就知道殷代有彈弓。”這也與最新甲骨中“子彈”的發現相吻合。
據推測,在古代,彈弓不僅使用石子彈和陶子彈,還使用泥子彈、金屬子彈,甚至昂貴的“珠子彈”。
石子彈由於質地堅硬,取材方便,很可能是最早的材料,但泥子彈應該更常見。
泥彈雖然硬度不如石彈,但是石彈需要打磨,泥彈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制作,既經濟又方便。
據說殷墟裏有紅土做成的小球,大小形狀和新中國成立前北京賣的壹樣。在古代的某些時期,因為有攜帶彈弓遊泳射鳥的強風,賣泥彈就成了壹門生意。
開弓時,按順序站立,壹手拿弓附件,另壹手開弦。弓必須彎成前臂,水平舉起,鼻尖在上,腳趾在下。後手靠近眼睛和耳朵之間的同側,開火時必須屏住呼吸。
《彈弓譜》將其練習要點概括為“八首”:“開弓前看師傅,開弓前看把手,開弓前看把手,先看未定手,開弓前看後手,打完後看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