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印章:源於勞動工具
古璽起源於勞動工具——印模。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十”字契刻原始文字陶模,是我國璽印濫觴期的代表作。最早的印刷術得到了印模的啟示而形成。古人雲:“古有印模拓印,用以傳道先人之法;鈐著痕跡謂之印,深擦謂之刷;深擦而使痕跡著於紙帛之上,謂之印刷”。原始社會的璽印主要用於陶器的生產上,“龍山文化”出土的陶器上的同文印跡說明了夏代已在陶器上使用璽印了。《後漢書·祭祀誌》記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璽印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夏商周三代以後,“印者,信也”,璽印已成為權力的象征與憑信。那時,官員以佩璽來顯現自己的權力和身份;政權信函往來,則在封口的泥塊上用璽鈐印,以防人偷看。20世紀30年代中期有三方青銅“商璽”(瞿甲璽、亞禽氏璽、奇文璽)出現,當代考古學者徐暢考證後認為,它們是商代武丁到祖庚朝諸侯的權力信物,這說明我國最古的史書《尚書》大傳所載:商“湯以印與伊尹”壹事,完全是事實。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手工業漸趨發達,璽印的用途逐漸擴大,被廣泛使用於公文、財物、倉庫等封檢,作為吉祥或辟邪之物的佩戴,或作為伴隨墓主的殉葬以及公用財物、器物、牲畜的烙鈐等等。這個時期還無印章壹詞之說,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所佩的印章都稱璽。鄧散木在《篆刻學》中講道:“(璽印)大者數寸,小者才至累黍,自天子以至庶民,所佩所執者,皆得稱璽,質之金玉,紐之龍虎,亦各惟其所好。”這壹時期的古璽有官璽、私璽、圖像璽等。官璽多為銅質,白文鑿鑄,朱文較少,其文字為大篆。印面大約在2至3厘米左右見方(偶有長方),多為鼻紐,少數為柱、亭等紐。私璽,以姓名印為主,壹般約1至2厘米見方。朱文私璽往往是寬邊細文,白文私璽則多加厚邊框。春秋戰國亦出現不少的圖像璽,主要刻鑄人物、飛禽、走獸等圖案和幾何紋飾的圖像,具有禳災祈福與玩賞之功用。春秋戰國古璽使用的是諸侯各國的文字,同壹文字的寫法往往各異,但從筆法上看,卻剛勁有力、生動活潑。
秦漢印章:天子獨稱璽
“六王畢,四海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創建了第壹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帝國。為了維護“大壹統”的體制,秦代官印與戰國官璽明顯不同,東漢衛宏《漢舊儀》中說:“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璽只有皇帝獨享,其它用印通稱“印”或“章”。此後印章成了權力的象征,對於佩戴印章,尤其是官印,有了嚴格的等級區分,按官職大小、俸祿多少來決定印章的大小、質地、綬帶及顏色等。